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奋斗幸福:建国七十年的幸福观

发布时间:2021-07-10 20:07
  建国初期社会主义中国就明确提出了奋斗幸福论。1954年,中国青年出版社主办"什么是青年的幸福?"座谈会,初步塑造了社会主义幸福观的雏形。人们普遍认为,幸福是有阶级差异的,劳动创造是幸福的源泉,劳动是集体劳动。劳动展开的形式,主要有艰苦奋斗、斗争、奉献等,它们都能够带来幸福。1963—1964年,《南方日报》开展了"怎样生活才是幸福"的大讨论,幸福与享受的关系、劳动幸福论、幸福感觉论以及精神幸福和物质幸福的关系等问题得到了深入阐释。这一大讨论得出结论:无产阶级既是集体幸福和个人幸福统一论者,又是集体幸福第一论者;无产阶级既是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统一论者,又是精神生活第一论者。人生的最大幸福就在于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劳动、斗争。这样的幸福观在20世纪80年代继续得到了贯彻、延续和强调。20世纪末21世纪初,引起全社会关注的热播电视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又以生动的形象展示了新世纪的幸福观,从中仍可窥见建国初期幸福观的痕迹,主要体现为劳动是幸福的基础,并突出了精神幸福的重要性。2018年新春,习近平总书记重申"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继承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幸福论传统。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48(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2 页

【文章目录】:
一、从青年的幸福座谈会出发
二、生活幸福大讨论:问题的深化
    第一,这期间,有的人对劳动就是幸福提出了质疑,值得重视。
    第二,人们对幸福感觉论进行了深入反思。
    第三,在这场幸福观大讨论中,物质和精神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重要话题。
三、20世纪80年代:建国初期幸福观的延续
    第一,强调幸福的基础是劳动创造。
    第二,将社会主义幸福和集体主义、共产主义相联系。
    第三,强调幸福的内在化、精神化。
四、21世纪的回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J]. 齐卫平,吴晨飞.  行政论坛. 2018(03)
[2]从张大民的幸福观看民族文化的优根性——浅析《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J]. 曾耀农,麻德高.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1(02)
[3]张大民:群体精神的历史演化──电视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文化评析[J]. 解玺璋.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00(02)
[4]幸福本质论[J]. 廖振跃.  理论与改革. 1992(04)
[5]幸福是个总体性道德范畴[J]. 肖雪慧.  社会科学研究. 1985(01)
[6]在为人类贡献中享受幸福[J]. 鲍宗豪.  社会科学. 1984(04)
[7]谈无产阶级的幸福观[J]. 乔法容.  伦理学与精神文明. 1983(02)
[8]幸福在人间略谈《十日谈》的社会意义[J]. 方平.  读书. 1979(08)
[9]批判冯定同志的“幸福观”[J]. 许启贤.  前线. 1965(04)
[10]资产阶级幸福观和无产阶级幸福观的根本对立[J]. 阳作华.  江汉学报. 1964(08)



本文编号:32765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2765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efb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