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羞恶之心辨析——耻感、羞感和罪感

发布时间:2021-07-12 12:28
  以羞感文化与罪感文化的区别来推定重视"面子"的中国道德观缺乏自律,其实是不恰当的。因为中国道德观赖以为基础的"羞恶之心"其实是耻感,而耻感是羞感和罪感的双重迭加。以儒学为旨,可知耻感即是羞恶之心,它出于恻隐之心,并可明确其萌发历程为:由不忍→将他者投射到自我心象→意识到对他者负有伦理责任。由于耻感非羞感,故以西方思想论羞感来理解羞恶之心,也就难以说明羞恶之心是道德本体,以及为仁与义的结合。最后,透过王船山的释义可以发现,耻感的扩充历程,即是孟子所言的"养气"。 

【文章来源】:孔子研究. 2019,(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耻感、羞感、罪感
二、耻感即羞恶之心
    1.耻感与羞恶之心
    2.对以羞感解释羞恶之心的质疑
    3.耻感与养气
三、结 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羞感伦理何以可能是自律的?[J]. 张任之.  哲学研究. 2017(11)
[2]耿宁对王阳明良知说的诠释[J]. 李明辉.  哲学分析. 2014(04)
[3]仁义之间[J]. 陈少明.  哲学研究. 2012(11)
[4]关于“羞恶之心”的伦理现象学思考[J]. 倪梁康.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07(03)
[5]关于羞耻的现象学分析[J]. 陈少明.  哲学研究. 2006(12)



本文编号:32799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2799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5b6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