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信用伦理及其道德哲学传统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12 14:30
  “信用”的概念释义与使用,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存在着严重的去伦理化、去传统化和非人格化倾向。因此,就很有必要实现“信用”意涵的伦理复归,并以美德与规则的“关键性联系”为中心线,对信用伦理作不同道德哲学传统之比较与反思,进而在人格重塑、共同体重构以及制度整合基础上,重新构设美德与规则的“关键性联系”,以彰显信用伦理研究对人格的实体关怀,对文化传统的价值欲求,对人的现实生活的真实关切,表达信用伦理理论研究和现实建构的文化路径、人本关怀与时代责任。作为一个伦理学范畴,“信用”指的是允诺者真诚地作出针对受诺者的、具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的承诺并忠诚地信守自己的诺言,进而得到受诺者的积极回应即信任。一般说来,对“正当”与“好”或者规则与美德何为第一性、何为第二性的不同回答,伦理学或道德哲学在基本思维理路或言说方式上可以区分为美德目的论与权利规范论两种不同的探究传统。信用伦理也不例外。信用伦理之美德目的论以儒家诚信伦理、基督教德性目的论以及康德形而上学信用观为典型形态,它们分别是从个体或社会美德、共同体道德以及道德原则的层面来言说信用伦理的。然而,美德是脆弱的,一是因为美德本身固有的软弱性;一是因为现代性... 

【文章来源】:东南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5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 理论背景与主题确立
        (一) 信用伦理研究的理论背景
            1. 我国信用伦理研究综述
            2. 西方学者论“诚信”
            3. 信任论
        (二) 主题的确立
    二 研究方法和理路
        (一) 比较方法
        (二) 基本理路
        (三) 言说方式
    三 思路与主要内容
        (一) 研究思路
        (二) 主要内容
    四 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概念释义与学理进路
    一 信用的伦理意涵
        (一) 真实与谎言
            1. 诚实与讲真话
            2. 善意的谎言
            3. 真诚的回报
        (二) 诚守信诺
            1. 由诚实和讲真话走向承诺
            2. 庄严的承诺
            3. 承诺的信守与解除
            4. 诚实、守诺与信用
        (三) 信任
            1. 信任的理由
            2. 信任:社会美德
            3. 信任之于信用
        (四) 信用理念的道德生态
            1. 过程互动性
            2. 内在构成性
            3. 矛盾统一性
    二 学理进路
        (一) 道德思维路向
            1. 美德目的论
            2. 权利规范论
            3. 伦理学流派与方法
        (二) 两种不同的信用伦理探究传统
            1. 探究传统与传统探究
            2. 信用伦理探究的基本理路
第二章 信用伦理之美德目的论
    一 因“诚”而“信”:儒家诚信伦理
        (一) 本体的“诚”
            1. 诚:百行之源,五常之本
            2. 思诚:成圣之功
        (二) 从属的“信”
            1. “诚”、“信”互训
            2. 重“诚”轻“信”
            3. 人格信用
            4. “信”的“权变”
        (三) 儒家诚信观的叙事背景
            1. “极高远”的人格境界
            2. 家族本位与“乡治”
        (四) 韦伯的文化偏见
            1. 为资本主义精神及其合理性辩护
            2. 清教与儒教的共鸣
        (五) 儒家诚信伦理的现代价值
            1. 打开“牢笼”的钥匙
            2. 寻找转换的“契合点”
    二 圣誓与团契:基督教德性目的论
        (一) 圣者的团契
            1. 上帝的召唤
            2. “圣誓”与“约”
            3. “约”与契约
        (二) 教会共同体的“共同善”
            1. 本体的“诚”与共同的“善”
            2. 资本主义精神的孕育
    三 敬重法则:康德形而上学信用观
        (一) 绝对命令
            1. “你不应言而无信”
            2. 对道德法则的“敬重心”
        (二) 出于职责
            1. 出于责任与合乎责任
            2. 对他人的完全责任
            3. 人格的尊严
        (三) 康德的“悬设”
            1. 道德法则的实践力量
            2. 敬重法则的美德
    四 美德的脆弱
        (一) 美德的软弱性
            1. 牧羊人与隐身人
            2. 美德实践力量的式微
        (二) 美德让位于规则
            1. 契约的合德性与合法性
            2. 美德让位于规则的根据
        (三) 从“圣者的团契”到现代契约的历史演进
            1. 一种类似于血缘关系的盟约
            2. 具有正规且庄严形式的契约
            3. 确切意义上的契约
第三章 信用伦理之权利规范论
    一 功利主义信用伦理观
        (一) 经济合理主义的解释
            1. “诚实就是上策”
            2. “信用就是金钱”
            3. 合理地赚钱
        (二) 休谟的情感
            1. 义务因情绪而改变
            2. 允诺是“权宜之计”
        (三) 对功利主义信用观的评判
            1. “看不见的手”
            2. 来自美德目的论的批判
            3. 西季威克的难题
    二 因“约”而“信”:现代契约信用
        (一) 因“约”而“信”的理由
            1. 契约关系的本质
            2. 契约比附于信用
            3. 契约关系中的信任
            4. 契约自由的条件
        (二) 契约关系的道德
            1. 契约的任性
            2. 契约信用的美德基础
            3. 桑德尔的两种理想
        (三) 现代契约信用的背景虚设
            1. 正义的环境
            2. 虚设的背景
第四章 在美德与规则之间
    一 美德与规则的关键性联系
        (一) 敬重规则也是一种美德
            1. 美德需要规则的住入
            2. 规则要以美德为基础
            3. 尊重和应用规则的美德
        (二) 美德对规则的优先
            1. 伦理学的首要任务
            2. 规则中可能的例外
    二 麦金太尔的不安
        (一) 规则与美德的分离
            1. 现代性之隐忧
            2. 美德的阙如
            3. 认识论危机
        (二) 反思与重构
            1. 善意的节制
            2. 道德的“开蒙”
            3. 健康的整合
第五章 人格重塑与共同体重构
    一 人格、共同体与美德
        (一) 伦理人格的三重架构
            1. 知、情、意三位一体
            2. 自然、必然、应然同构
        (二) 人格与共同体
            1. “一般化他人”的立场
            2. 特性角色与人格塑造
        (三) 美德三重构与人格
            1. 获得性品质
            2. 共同的善
            3. 美德的形而上学
    二 人格与共同体重塑
        (一) 重塑人格同一性
            1. 人格认同的三维一体
            2. 人格认同的路径依赖
            3. 人格重构的共同体背景
        (二) 共同体重构
            1. 失去“家”园
            2. 重返“家”园
            3. 重建“家”园
            4. 警惕家族主义
        (三) 共同体与制度
            1. 制度性安排
            2. 对团体的犯罪感
第六章 制度承诺与信用
    一 制度及制度功能
        (一) 制度创设与惩罚
            1. 制度的创设
            2. 制度与惩罚
        (二) 制度的有效功能
            1. 降低协调成本
            2. 创造社会信任
        (三) 制度的品性要求
            1. 稳定性
            2. 可理解性
            3. 公正性
            4. 普适性
    二 制度承诺与信用
        (一) “跨时点”履约
            1. 商人的品德
            2. 社会的声誉
            3. 信息的共享
        (二) 第三方在场
            1. 担保人的出现
            2. 保护弱势群体
        (二) 制度性承诺
            1. 政府角色与信用
            2. 制度承诺有效性
        (三) 制度承诺的乏力
            1. 第三方的可信性
            2. 理性的无知
            3. 行为的自利
    三 规矩的敬重与习得
        (一) 法律能离开道德吗?
            1. 合法性与合德性
            2. 不义之法的危险
            3. “德”优先于“法”
        (二) 规则的“敬重”与“习得”
            1. 从“心”不从“矩”
            2. 规矩的“习得”
            3. “从娃娃抓起”
            4. 道德教育的误区
            5. 道德的感染力
尾言 在经济与伦理之间
    一 工业化的后果
        (一) 商业进化论
        (二) 自我的丧失
    二 经济的“伦理不涉”
        (一) 经济学家的偏好
        (二) 重提斯密问题
        (三) 企业的伦理关怀
参考文献
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信用是一种交易的方式——董辅礽教授谈信用[J]. 董辅礽.  企业文化. 2003(08)
[2]政府信用与政府自觉[J]. 陈潭.  伦理学研究. 2003(04)
[3]信誉的生成机理及对我国加强信誉建设的启示[J]. 程承坪.  社会科学辑刊. 2003(04)
[4]从信用到信任——从公共伦理学的角度看[J]. 詹世友.  社会科学. 2003(07)
[5]重新认识中华民族传统的诚信道德素质[J]. 夏伟东.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2)
[6]《论语》中的诚信思想及其现代意义[J]. 唐贤秋,张登巧.  齐鲁学刊. 2003(02)
[7]中美信用制度建设的比较和建议[J]. 陈文玲.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3(02)
[8]论现代信用文化建设[J]. 石淑华,李建平.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01)
[9]论以诚信为重点的市场经济道德建设[J]. 乔法容,朱金瑞.  高校理论战线. 2003(02)
[10]中国传统诚信观的特点及其现代意义[J]. 赵士辉.  道德与文明. 2003(01)



本文编号:32800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2800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418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