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欺现象的哲学思考
发布时间:2021-07-14 12:27
自欺与欺骗不同。欺骗包括一个行骗者和一个受骗者,是一种二元结构,而自欺是只有一个自欺者的一元结构。面对自欺的逻辑矛盾,最常见的解决方法是通过心理分割将自欺还原为二元结构。对自欺的认识,在哲学史上有意识论和无意识论之争,后演变为意向论与非意向论之争,自欺的层次论则是对双方观点的综合。自欺具有危害性,自欺者意图通过弱化主体性逃避责任,是人类趋利避害的表现。自欺现象有其时代特征和现实基础,亟须引起当代人的重视和反思。
【文章来源】:天中学刊. 2019,34(04)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一、自欺的结构:意识与无意识
二、研究自欺的哲学流派:意向论与非意向论
三、自欺的层次:一种调和的尝试
四、人为什么自欺:自由与责任
五、余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人类的道德记忆[J]. 向玉乔,刘飞.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02)
[2]朱熹《大学章句》“诚意”注解定本辨析[J]. 陈林. 孔子研究. 2015(02)
本文编号:3284147
【文章来源】:天中学刊. 2019,34(04)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一、自欺的结构:意识与无意识
二、研究自欺的哲学流派:意向论与非意向论
三、自欺的层次:一种调和的尝试
四、人为什么自欺:自由与责任
五、余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人类的道德记忆[J]. 向玉乔,刘飞.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02)
[2]朱熹《大学章句》“诚意”注解定本辨析[J]. 陈林. 孔子研究. 2015(02)
本文编号:32841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28414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