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道德规范教育与人的道德主体性生成

发布时间:2021-07-28 06:56
  在思考现时代道德教育理念的创生和培植问题时,不容忽视的一个现象就是:人,尤其是青年人主体意识的增强与传统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恰恰成反比。由此,科学界定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道德规范和道德规范教育,并进而以人的道德主体性生成作为道德规范教育的发展基点就凸现出重要意义。 对道德规范教育与人的道德主体性生成的探讨本着层层递进式的逻辑分析方法,力争创新与继承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哲学中的主体性理论植根于伦理学中的道德教育问题当中,立足点是实践当中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内在增强。 道德规范的本质在当代已越来越从外在约束走向内在觉知,趋向于理性与人性契合的新境界。这种对道德规范更为科学合理的理论界定为现代道德教育的发展注入了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理论前提。道德主体性的生成是对传统道德教育的突破,也是对时代的呼应。肯定人的主体地位,激发人的主体意识,强调主体能力的发掘,并不断拓展人的道德主体性生成空间都是必不可少的。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看,道德规范教育与人的道德主体性生成之间既相辅相成又相逆相成。道德规范教育对人的道德主体性生成能够激发和调控,人的道德主体性生成是道德规范教育发展的需要,或者可以...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引言
一、 道德规范与道德规范教育
    (一) 道德规范的质的规定性
    (二) 道德规范具有客观的社会基础
    (三) 道德规范凝聚着道德主体的自觉意识
    (四) 道德规范的实质是合理约束与主体自觉的和谐统一
    (五) 道德规范的传承载体——道德规范教育
二、 人的道德主体性及其生成机制
    (一) 人的道德主体性的内涵、特征及其外在表现
    (二) 人的道德主体性的生成机制
三、 道德规范教育与人的道德主体性生成的关系
    (一) 道德规范教育与人的道德主体性生成是相逆相成的
    (二) 道德规范教育与人的道德主体性生成是相辅相成的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道德教育实践的超越性及其选择[J]. 刘承焜,陈玉玲.  教育探索. 2001(09)
[2]教育对象的三重主体性及其重要意义[J]. 檀传宝.  中国教育学刊. 2001(03)
[3]回归现实生活的道德教育[J]. 刘济良.  教育科学. 2001(02)
[4]培养道德生活主体:21世纪道德教育改革之本[J]. 梅萍.  高等教育研究. 2001(02)
[5]论人的主体性与主体性教育[J]. 仇赛飞.  哲学动态. 2001(02)
[6]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J]. 项贤明.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2001(01)
[7]论德性养成教育[J]. 戴木才.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0(03)
[8]道德修养的视界[J]. 吴敏英.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5)
[9]道德变迁与道德教育的发展[J]. 王勤.  道德与文明. 2000(04)
[10]道德需要的含义及其二重性[J]. 彭柏林.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02)



本文编号:33074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3074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ca4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