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刘子翚的伦理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18 06:23
  刘子翚是两宋之交理学在福建传承的一位重要人物,与胡宪、刘勉之被并称为武夷三先生,是朱熹早年求学于武夷山时的老师之一。两宋之交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外族入侵和朝政昏暗让本就苟延残喘的南宋朝廷危机四伏;同时,儒学面临着巨大挑战,亟需构建一个新的理论体系,以重新取得在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刘子翚的伦理思想便是为此需求应运而生的,旨在重建一个士人乃至平民都可遵循的儒家道德规范。从思想来源来说,刘子翚的伦理思想主要袭自二程,兼收佛家的心性修养论。刘子翚的伦理思想可分为心性论、道德修养论和仁爱观三大部分。在心性论方面,他以“道”为根本,将“心”视为体认“道”的唯一媒介。“性”是“心”未发之特征,每个人都生而具有,并人人相同。“情”则是“心”因事而产生的喜怒哀乐;在道德修养论方面,刘子翚十分强调守敬与克己复礼的作用,守敬以修心,克己复礼以修身,二者内外结合构建了以“不远复”为核心的道德修养论;在仁爱观方面,刘子翚基于“有生同体”的思想将天地万物都纳为仁爱施行的对象,以期实现“推仁心于天下”的政治理想。总体而言,刘子翚伦理思想的特点大体有二:首先是道德修养方面十分重视修心的工夫,重视内心在道德修养方面...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
第一章 刘子翚伦理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来源
    第一节 刘子翚生平事迹
    第二节 刘子翚伦理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两宋之交,社会矛盾尖锐
        二、儒家思想面临巨大挑战
    第三节 刘子翚伦理思想的理论来源
        一、私淑二程
        二、对佛教理论的借鉴
第二章 刘子翚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以心体道”的心性论
        一、对心的论述:“道”为天下本,心与“道”相应
        二、对性的论述:性本混全,性同禀异
        三、对情的论述:情随事感,杂于性中
    第二节 “不远复”的道德修养论
        一、内在修养方式:持敬以修性
        二、外在修养方式:躬行克己复礼
    第三节 刘子翚的仁爱观
        一、仁爱观的基础:基于“有生同体”的思想
        二、仁爱观的目标:将爱人利物之心推于天下
第三章 刘子翚伦理思想特点和对朱熹的影响
    第一节 刘子翚伦理思想的特点
        一、注重内心在道德修养中的作用
        二、道德规范的平民化转向
    第二节 刘子翚伦理思想对朱熹的影响
        一、“以心体道”的心性论对朱熹的影响
        二、“不远复”的道德修养论对朱熹的影响
        三、刘子翚的仁爱观对朱熹的影响
    第三节 刘子翚伦理思想的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刘子翚儒学思想及其对朱子的影响[J]. 朱人求.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01)
[2]论南宋儒学的内在化转向及其主要原因[J]. 朱晓鹏.  学术界. 2018(12)
[3]刘子翚的生平思想及其对朱熹的影响[J]. 王利民.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6)
[4]论中国传统哲学的内在化进路——以王阳明良知学为中心的考察[J]. 朱晓鹏.  孔子研究. 2015(01)
[5]刘子翚纪事诗考论[J]. 王利民.  文学遗产. 2014(06)
[6]东京梦华的文化记忆与文学想像——作为都市文学叙事的刘子翚《汴京纪事》[J]. 刘方.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2)
[7]刘子翚及其诗歌成就简论[J]. 杨国学.  莆田学院学报. 2010(01)
[8]论刘子翚《汉书杂论》超卓的史识与局限[J]. 杨国学,黄艺惠,蔡玉蝉.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0(01)
[9]刘子翚诗风未受江西诗派影响的原因[J]. 于春莉.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2)
[10]刘子翚:诗人中的理学家[J]. 王小珍.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07(02)

博士论文
[1]由思想而行动—南宋理学家伦理实践研究[D]. 梁君.上海师范大学 2012
[2]朱熹理学思想的形成与演变[D]. 张勇.西北大学 2008
[3]宋代崇安五夫里刘氏家族及其文学研究:以刘子翚为中心[D]. 王小珍.福建师范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刘子翚绝句研究[D]. 赵宇航.辽宁师范大学 2018
[2]刘子翚生平之研究[D]. 何彦彦.厦门大学 2008
[3]论教育环境对早年朱熹的影响[D]. 朱惠嫣.厦门大学 2007
[4]南渡诗人刘子翚及其诗歌初论[D]. 陈丽娟.陕西师范大学 2007
[5]刘子翚及其诗歌研究[D]. 于春莉.贵州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3493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3493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5f3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