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儒耶互动视域下的《七克》伦理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18 18:21
  《七克》是晚明来华传教士庞迪我针对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道德问题、为了传播基督教思想、采取适应儒学的政策而撰写的一部论述道德修养的伦理著作。晚明的西学东渐以及晚明社会所存在的道德问题与理学的空疏之弊使得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向能够“补儒”的天主教寻求解决道德问题的方法,为了推行适应策略的传教士们也开始关注道德修养问题,中西双方截然不同的目的共同促成了《七克》的问世。《七克》在儒家思想与基督教教义的矛盾中,找寻到了两者的共通点,并将此共通点进一步进行梳理,整合成一种独特的道德修养理论,这种理论既不使儒家学者产生反感之意,也不违背基督教教义;在双方矛盾无法调和之时,《七克》保持着坚定的基督教立场作出了选择,但也并非完全排斥儒家思想,而是将儒家思想进行了转化或吸收。由于这种对共性与矛盾的分析,本文将儒耶双方这种“交流”称作“互动”,而非其它学者所谓的“补儒”、“合儒”、“超儒”。《七克》所体现的儒耶互动主要有三:第一,“私欲”生恶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的观点,而在基督教的传统中恶是由“原罪”所引发的,此二者的矛盾源于“耻感文化”与“罪感文化”之差异。《七克》贯彻了适应策略,采用了儒家的“公”、“... 

【文章来源】:浙江财经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三节 思想渊源探究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以及创新点
第二章 《七克》的成书:“适应策略”与“补儒”
    第一节 西学东渐与传教士来华
    第二节 晚明社会与道德失范问题
    第三节 《七克》与天主教的“补儒”
第三章 “私欲”与“原罪”两种进路的融合
    第一节 “中恶”“西罪”缘起的差异
    第二节 对“罪”之生成途径的新诠释
    第三节 强调“去私”以合“克己”之功
第四章 “人伦”与“天主”两种核心的矛盾
    第一节 “孝为仁之本”与“天主至上”的冲突
    第二节 轻“家族伦理”以重“天主之位”的选择
    第三节 轻“五伦”而重“交友”的取舍
第五章 “推己及人”与“爱人如己”的对立统一
    第一节 “仁爱”与“博爱”之异同
    第二节 对“人己关系”的重构
    第三节 对“仁爱”的基督化解释
第六章 《七克》对现当代的启示
    第一节 从《七克》看道德修养问题
    第二节 从《七克》看中西比较文化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关于比较哲学方法的几个问题——从余纪元的《德性之镜》说起[J]. 傅有德.  哲学研究. 2017(08)
[2]依纳爵《神操》及耶稣会灵修研究综述[J]. 沈满琳.  世界宗教文化. 2017(02)
[3]西方世界中国哲学研究者之“三重约束”[J]. 黄勇,崔雅琴.  文史哲. 2017(02)
[4]位格与理性——当代儒学的论述及其对儒耶对话的意义[J]. 赖品超.  基督教文化学刊. 2016(02)
[5]邓晓芒:我们的道德怎么了?[J]. 蒋保信.  同舟共进. 2015(06)
[6]“中学西传”之滥觞——17—18世纪来华耶稣会士出版作品探究[J]. 魏京翔.  出版发行研究. 2015(02)
[7]克罪灵修与改过工夫的会通——以《七克》与《人谱》为中心[J]. 韩思艺.  宗教学研究. 2014(04)
[8]王徴的天主教义理思想发微[J]. 侯潇潇.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04)
[9]从西方灵修学的角度阅读儒家经典:耶稣会翻译的《中庸》[J]. 梅谦立.  比较经学. 2013(02)
[10]孔子仁学与当代文明——兼谈儒耶对话[J]. 牟钟鉴.  晋阳学刊. 2013(05)

博士论文
[1]晚明中西性伦理的相遇[D]. 林中泽.中山大学 2001

硕士论文
[1]中国传统孝道文化及现代建构[D]. 孟丽媛.沈阳师范大学 2017
[2]论顾宪成对王学末流的批判[D]. 杨圣凯.浙江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3503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3503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85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