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孝观念向封建孝道的转化
发布时间:2021-09-23 08:34
孝是人类基于自然性的血缘关系而生发出来的一种观念,作为一种观念它是原始的、零碎的、不系统的。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将孝的观念和行为加以概括、抽象并上升到理论,于是孝道应运而生。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孝道,伴着中国历史走向封建化的脚步,也开始了封建化的进程。孔子时期儒家孝道确立,儒家孝道的确立对传统孝道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孟子丰富和发展了儒家孝道。主张人性本恶的荀子从礼的角度出发,认为孝道应重视礼义教化,荀子的孝道思想已具有封建孝道的色彩。《礼记》是众多典籍中,阐扬孝道最丰富的一本书。对孝行面面俱到的规范,使人之常情演变成硬性规定。这种礼成为孝道的外在体现和践履途径,后人对形式的过分追求反映了《礼记》规范下孝道的虚伪性。《孝经》通过对不同阶层孝行的不同规定,将孝道思想更加系统化和理论化。以教孝为切入点,移孝作忠,阐发了最具忠敬色彩的孝治思想。到这时,伦理与政治紧密结合,孝道思想的转构在理论上基本完成。“三纲”学说把神学迷信融入到孝道当中,深化了前人的孝道观。在“三纲”中把君臣、父子等人身依附关系神秘化、神圣化,使孝道以纲常名教的形式被确定下来。孝道由家庭伦理扩展为社会伦理、政治伦理,孝与忠相辅相...
【文章来源】: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本研究课题的学术背景及其理论与实际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三、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及成果、存在的不足或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四、本课题的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传统孝观念的形成和特点
一、学术界对传统孝观念确立时间的研究
二、孝的内涵
三、殷商和西周孝观念的主要特点
四、孝与孝道的区别
第三章 先秦儒家的孝道思想
一、孔子平实的孝道观
(一) 孔子孝道观的内容
(二) 孔子孝道思想的影响
二、孟子对儒家孝道的丰富和发展
(一) 亲亲原则的建立
(二) 孝悌地位的提升
(三) 其它
三、荀子具有封建色彩的孝道思想
(一) 纳孝入礼
(二) 从义不从父
(三) 重隆君、轻孝父
第四章 封建孝道的最终确立
一、《礼记》规范下的孝道
(一) 礼与孝道的关系
(二) 《礼记》规范下的孝道
二、《孝经》中孝道思想的转构
(一) 由孝亲上升到以忠君为核心的孝治
(二) 孝治的实现与成就
三、孝观念向封建孝道转化的最终完成
(一) 韩非的"三事"思想
(二) "三纲"理论的提出
四、对后世的影响
(一) 孝道的消极影响
(二) 孝道中的积极因素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孝传统的形成及现代际遇[J]. 吴锋. 孔子研究. 2001(04)
[2]论传统孝道的文化生态根源[J]. 朱岚.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汉文). 2001(01)
[3]试论孝道观念的产生及伦理政治化[J]. 王长坤. 西安联合大学学报. 2001(01)
[4]后现代状况下的伦理学志向与文化更新——梁燕城、万俊人对话录[J]. 梁燕城,万俊人,唐文明. 开放时代. 2000(09)
[5]论孝为仁之本[J]. 朱岚. 中国哲学史. 1999(02)
[6]友与两周君臣关系的演变[J]. 查昌国. 历史研究. 1998(05)
[7]伦理精神与宗教境界[J]. 樊浩. 孔子研究. 1997(04)
[8]“孝”的文化内涵及其嬗变——“孝” 字的文化阐释[J]. 宋金兰. 青海社会科学. 1994(03)
[9]“孝”与家庭文明[J]. 魏英敏.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01)
[10]论孝观念形成于父系氏族公社时代[J]. 康学伟. 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 1992(02)
本文编号:3405388
【文章来源】: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本研究课题的学术背景及其理论与实际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三、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及成果、存在的不足或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四、本课题的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传统孝观念的形成和特点
一、学术界对传统孝观念确立时间的研究
二、孝的内涵
三、殷商和西周孝观念的主要特点
四、孝与孝道的区别
第三章 先秦儒家的孝道思想
一、孔子平实的孝道观
(一) 孔子孝道观的内容
(二) 孔子孝道思想的影响
二、孟子对儒家孝道的丰富和发展
(一) 亲亲原则的建立
(二) 孝悌地位的提升
(三) 其它
三、荀子具有封建色彩的孝道思想
(一) 纳孝入礼
(二) 从义不从父
(三) 重隆君、轻孝父
第四章 封建孝道的最终确立
一、《礼记》规范下的孝道
(一) 礼与孝道的关系
(二) 《礼记》规范下的孝道
二、《孝经》中孝道思想的转构
(一) 由孝亲上升到以忠君为核心的孝治
(二) 孝治的实现与成就
三、孝观念向封建孝道转化的最终完成
(一) 韩非的"三事"思想
(二) "三纲"理论的提出
四、对后世的影响
(一) 孝道的消极影响
(二) 孝道中的积极因素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孝传统的形成及现代际遇[J]. 吴锋. 孔子研究. 2001(04)
[2]论传统孝道的文化生态根源[J]. 朱岚.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汉文). 2001(01)
[3]试论孝道观念的产生及伦理政治化[J]. 王长坤. 西安联合大学学报. 2001(01)
[4]后现代状况下的伦理学志向与文化更新——梁燕城、万俊人对话录[J]. 梁燕城,万俊人,唐文明. 开放时代. 2000(09)
[5]论孝为仁之本[J]. 朱岚. 中国哲学史. 1999(02)
[6]友与两周君臣关系的演变[J]. 查昌国. 历史研究. 1998(05)
[7]伦理精神与宗教境界[J]. 樊浩. 孔子研究. 1997(04)
[8]“孝”的文化内涵及其嬗变——“孝” 字的文化阐释[J]. 宋金兰. 青海社会科学. 1994(03)
[9]“孝”与家庭文明[J]. 魏英敏.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01)
[10]论孝观念形成于父系氏族公社时代[J]. 康学伟. 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 1992(02)
本文编号:34053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405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