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人对自然的权利与义务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23 12:15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处于主导地位的人如何对待自然直接决定着人与自然关系如何。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人类环境宣言》,指出“人类有权在一种能够过尊严和福利的生活的环境中,享有自由、平等和充足的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并且负有保护和改善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的环境的庄严责任。”①因此,在生态环境状况不断恶化的当代,探讨人对自然的权利与义务问题,警示世人不仅对自然拥有权利,更负有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义务,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所谓人对自然的权利即人类享用自然的权利,具体指在与自然交互作用中,人类享有在适宜的自然环境的生存的权利、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创造财富等各项权利;人对自然的义务是人类保护、改善自然环境的责任。把握人对自然的权利与义务的内涵必须明确:首先,人是权利与义务的唯一主体,人与自然之间不存在权利与义务的相互性。其次,人对自然拥有权利的根据在于人的主体性,负有义务的依据是自然的工具价值,因此,人对自然的义务归根结底还是对人的义务。再次,人对自然的权利、义务具有应然性,不依赖于现实法律而存在,这是人类的一项基本权利和义务。所有人都对自然拥有权利,也都负有义... 

【文章来源】: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18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 选题依据
    二、 文献研究综述
    三、 研究方法
第一章 人对自然的权利与义务的涵义及对应性
    一、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一) 权利与义务释义
        (二) 权利与义务的对应性
    二、人对自然的权利与义务的涵义
        (一) 人是对自然的权利与义务主体
        (二) 人对自然的权利与义务的内在根据
        (三) 人对自然的权利与义务的形态定位
    三、人对自然的权利与义务的对应性
        (一) 人对自然的权利与义务对应性的涵义
        (二) 人对自然的权利与义务对应的客观性
第二章 人对自然的权利与义务的失衡
    一、人对自然的权利与义务思想的历史回顾
        (一) 原始文明时代:人对自然的权利和义务思想发端
        (二) 农业文明时代:人对自然的权利与义务思想萌芽
        (三) 工业文明时代:人对自然的权利与义务思想确立
    二、当代人对自然的权利与义务的失衡
        (一) 人类生存面临的难题
        (二) 国家对地球资源的滥用
        (三) 集团对自然资源的权责不一致
        (四) 自然人需求和取用的纵欲主义
    三、人对自然的权利与义务的时代呼唤
        (一) 人对自然的权利与义务失衡是当代环境危机的成因
        (二) 走向对自然的权利与义务公正
第三章 人对自然的权利与义务的内容
    一、人类享有在适宜环境中生存的权利,并负有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义务
        (一) 在适宜环境中生存的权利
        (二) 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义务
    二、人类享有发展权,并负有可持续发展的义务
        (一) 发展权
        (二) 可持续发展的义务
    三、人类享有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并负有保障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义务
        (一) 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
        (二) 保障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义务
第四章 人对自然的权利与义务的实质
    一、人与自然关系背后隐藏的是人与人的利益关系
        (一) 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
        (二) 改造自然实践中的人与人的利益关系
        (三) 环境危机源于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
    二、人对自然的权利与义务对社会利益关系的道德调控
        (一) 环境伦理关注以自然为中介的社会利益关系
        (二) 人对自然的权利与义务是调整社会利益关系的道德手段
    三、人对自然的权利与义务的利益内核
        (一) 人对自然的权利的核心是利益的获得
        (二) 人对自然的义务的核心是利益的负担
    四、人对自然的权利与义务对应的伦理支点
        (一) 利益维度下人对自然的权利与义务的对应性
        (二) 树立人对自然的权利与义务平衡的观念
第五章 人对自然的权利与义务的实现
    一、思想道德教育的引导
        (一) 环境教育
        (二) 环境道德教育
    二、绿色政治的推动
        (一) 国家的绿色政治活动
        (二) 发挥环境保护组织的作用
        (三) 公众参与环境决策
    三、法律制度的保障
        (一) 环境法的发展与完善
        (二) 环境权的理论研究与法律实践
    四、环境经济手段的激励
        (一) 环境经济手段的分类
        (二) 环境经济手段的优化选择
    五、科学技术的支持
        (一) 发展科学技术是保护环境最有效的手段
        (二) 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
        (三) 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权利时代”的权利话语探析[J]. 程立显.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6)
[2]马克思论权利和义务[J]. 宋希仁.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6)
[3]论商品交换中的权利与义务[J]. 柴艳萍.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5)
[4]论权利和义务关系的对等性和非对等性[J]. 王文东.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5)
[5]人权视野的可持续发展[J]. 肖巍.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5)
[6]权利义务类型论[J]. 王海明.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4)
[7]权利、义务关系考察的两个维度[J]. 高兆明.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4)
[8]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道德思考[J]. 何锁成.  道德与文明. 2006(03)
[9]论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从循环经济的动力支持谈起[J]. 黄锡生,张国鹏.  法学论坛. 2006(03)
[10]论人对自然的权利和义务[J]. 王莹,秦碧霞.  道德与文明. 2006(01)

博士论文
[1]环境正义的法哲学研究[D]. 马晶.吉林大学 2005
[2]自然的权利[D]. 张锋.中国海洋大学 2005
[3]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环境问题[D]. 吕文林.中共中央党校 2003
[4]论全球发展的公正性[D]. 冯颜利.苏州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4056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4056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870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