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论梁漱溟的心性观

发布时间:2017-05-02 14:07

  本文关键词:论梁漱溟的心性观,,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梁漱溟是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心性观既是对传统儒家心性观的发展,又有现代思想的因素,不仅具有他个人的特色,也有时代意义。本文主要是对梁漱溟心性观的内容结构及演变过程作了梳理和评析。梁漱溟早前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研究和比较中,认识到心性观是各派哲学研究的基础,也是阐述他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梁漱溟的心性观展开是有人性、人心、人生三个部分。人性是人类与其他动物不同的基本特性,这种特性可以说是人类特有的智慧。这种智慧不是简单的表现在谋求衣食住行等生存方面,更表现在人类能利用智慧来肯定人类内在的人性。人心是人能发挥主观精神和独立思维的一个关键特性,这种特性能主宰事物,它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于自身而言称为主动,另一方面对外界事物而言称为宰制,但其实都是一个意思。这样看来人心就有了两重功能,对外而言,有所感受有所施用,来更好的认识外部世界,对内贯穿心理学上的各种本能活动,来更好的了解自身的属性。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心,在人心的作用下,人类才真正有了智慧,才可以更好的支配人类的内心活动和外在活动。人心和人是不可分割的,说人必须要谈人心,而谈起人心又不能脱离人。发现人心,探究人心,了解人心都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人,去解决人生中的问题,通过人心得到的经验知识去给以人生更好的指导。而人生问题又是人心问题的最终落脚点,因此梁漱溟把心性论观落脚于人生实践,试图解决人生问题,这也可以看出其研究心性观的旨归所在。梁漱溟分析人类心性以人类进化为模型,指出人类心理的发展变化从本能到理智,再从理智到理性。本能是人类生来就有的能力,这点与其他生物无异且相通。理智是人类本能发展的高级阶段,而生命本能归根到底还是要解决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两大问题。本能通过大脑的作用越发展越高等,于高等生物而言,除了最初生存饮食的本能也会逐渐发展为有了探究的本能,游戏的本能。而人类作为最高等的生命,已经并不单纯的重视物质条件,而是需要人心的作用发展了理性,并开始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理性是理智的进一步发展,而理智的发展从根本来讲也是人心的不断进步,对于人类而言,本能,理智,理性既是人心针对不同层次的问题作出的不同反应,也是人心发展的几个阶段。梁漱溟的心性论建立在本能,理智,理性这三个概念的基础之上,目的是为了探究“生命”和“道德”对于人生的意义。梁漱溟主张“宇宙大生命”的生命哲学与“伦理本位”的哲学立场,在二者的结合下,梁漱溟的心性观自然把“生命”与“道德”作为其核心点来予以论述。梁漱溟的心性观是以研究人心的活动方式,揭示了人类生命的意义,也解决了人生中形而上层面的各种问题。
【关键词】:梁漱溟 人心 本能 理性 生命 道德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82-0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3
  • 第2章 梁漱溟心性观的形成13-22
  • 2.1 梁漱溟心性观的思想渊源13-19
  • 2.1.1 功利主义思想的熏陶14
  • 2.1.2 佛学的自主选择14-16
  • 2.1.3 阳明学派及阳明后学的影响16-19
  • 2.2“心”概念的阐发19-22
  • 2.2.1 从人身与人心关系认识“心”19-20
  • 2.2.2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心”20-21
  • 2.2.3 从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心”21-22
  • 第3章 梁漱溟心性观的核心概念22-32
  • 3.1 人性22-25
  • 3.1.1 何谓人性22-24
  • 3.1.2 何谓阶级性24-25
  • 3.2 人心25-29
  • 3.3 人生29-32
  • 第4章 梁漱溟心性观的基本内容32-44
  • 4.1 本能32-36
  • 4.1.1 本能的含义:率循本能与趋向理智32-33
  • 4.1.2 本能与理智之分野33-36
  • 4.2 理智36-40
  • 4.2.1 理智的含义:生命的冷静与自觉的选择36-38
  • 4.2.2 理智与理性之分野38-40
  • 4.3 理性40-44
  • 4.3.1 理性的含义:情感的无私和至善40-42
  • 4.3.2 理性反观本能和理智42-44
  • 第5章 梁漱溟心性观与其人生哲学的贯通44-53
  • 5.1 生命44-48
  • 5.1.1 宇宙大生命的本性内涵44-47
  • 5.1.2 人类的特殊性47-48
  • 5.2 道德48-53
  • 5.2.1 道德的本质内涵48-50
  • 5.2.2 道德的人生实践50-53
  • 结语53-55
  • 参考文献55-57
  • 致谢5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淮;;梁漱溟的中国哲学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2 熊吕茂;梁漱溟与柏格森的生命哲学[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3 张永超;;直觉、理性、人心:梁漱溟对中国文化解读的三阶段[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4 庞卓恒;“西化”的历史行程[J];高校理论战线;1999年05期

5 王军;;论梁漱溟的儒学观[J];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6 陈雷;基于心理事实 探究伦理道德——试论梁漱溟研究伦理道德的方法[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7 顾红亮;;“理性”与现代性的价值依托[J];人文杂志;2006年06期

8 陈来;论梁漱溟早期的中西文化观[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年03期

9 柳友荣;再论梁漱溟心理学思想[J];心理学报;2000年04期

10 陈来;“以对方为重”:梁漱溟的儒家伦理观[J];浙江学刊;2005年01期


  本文关键词:论梁漱溟的心性观,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10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410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a2b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