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私利走向公利的斯密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3 00:10

  本文关键词:私利走向公利的斯密路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路径研究即从实现路径的角度去研究问题,并已相对确定研究问题的起点与终点。本文的起点指个体的私利追求,终点则是社会整体公共利益的增长与实现。具体来说这个问题分两个方面:个体的私利追求与社会公利若存在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是如何实现的;当个体的私利追求与社会公利发生背离时,是什么机制可以调和这种背离,这种机制是怎样运作的。亚当·斯密是18世纪英国情感主义流派的终结与集大成者,又被后人称为“现代经济学之父”。他理论的时代背景是资本主义早期,社会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大转变之下,与当前我国国情有一定的相似处。 本文从现实矛盾与理论背景两个角度分析了私利与公利矛盾的产生,并概述了资本主义早期思想家的解决思路。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市场路径,在商品社会下市场为个体追求私利提供了实现路径,市场分工与普遍竞争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效率,而神奇的“看不见的手”引导人们的私利追求,使得整个社会得以分享个人私利追求的成果,进而促进社会整体公利的增长,从而实现从私利走向公利。而在他的伦理学思想体系中,斯密的同情论指出,人性当中存在的同情及其机制,能够产生道德评价与道德判断的基础:通过自身的情感,评价或判断他人的情感与行为正当与否,进而通过道德评价与道德准则维护社会秩序,调和私利与公利的矛盾;同时同情及其机制也提供人类自我评价的路径,可以在一定程度限制不合理的私利追求,在自爱的基础上激励人们追求社会公利。然而情感作为道德判断标准,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主观性和随意性缺陷。斯密的公正的旁观者思想正是对此的系统补救,也是其理性路线的起点。他一方面从理性的角度分析,公正的旁观者为人类道德评价与自我评价提供公正的视角;另一方面斯密是用理性演绎的方法,从现实的公正的旁观者的内涵,去构建社会秩序与法律的基本框架,从而实现社会秩序与人类普遍情感基础的统一。最后,通过对于斯密三条路径后世评价的梳理,探讨斯密解决思路在当今问题中的局限性,力求以公正的眼光看待斯密思想的历史地位和现实价值。
【关键词】:斯密 私利 公利 实现路径 同情市场 群已关系 经济伦理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82-0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导言8-11
  • 第一章 资本主义早期私利走向公利的问题11-22
  • 第一节 私利与公利矛盾产生的背景11-18
  • 一、个人与公利关系的转变12-13
  • 二、早期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私利与公利的现实矛盾13-17
  • 三、文艺复兴留下的极端利己主义思潮与道德洪荒17-18
  • 第二节 资本主义早期思想家的解决思路18-22
  • 一、培根的全体福利说18-19
  • 二、斯宾诺莎的理性利己主义19-20
  • 三、休谟的同情论20-22
  • 第二章 从私利走向公利的市场路径22-30
  • 第一节 市场中理性人的私利追求22-24
  • 一、私利追求是经济活动的原动力22-23
  • 二、交换合作是实现私利的必要手段23-24
  • 第二节 市场机制的作用24-27
  • 一、市场分工极大促进了生产效率24-25
  • 二、市场竞争促使社会资源配置优化25-26
  • 三、看不见的手引导私利走向公利26-27
  • 第三节 斯密论市场路径局限性27-30
  • 一、公平正义的局限性论述27-28
  • 二、公共产品的局限性论述28-30
  • 第三章 私利走向公利的情感路径30-42
  • 第一节 同情30-34
  • 一、同情的来源30-31
  • 二、同情的发生机理31
  • 三、同情与评价31-33
  • 四、同情含义小结33-34
  • 第二节 同情的作用34-38
  • 一、形成道德评价体系34-35
  • 二、维护等级社会稳定35-36
  • 三、激励个体追寻美德36-38
  • 第三节 斯密论情感路径局限性38-42
  • 一、自我评价局限性38-39
  • 二、斯密的补救方案39-42
  • 第四章 私利走向公利的理性路径42-49
  • 第一节 公正的旁观者——斯密理性路径的起点42-44
  • 一、公正的旁观者的含义42-43
  • 二、公正的旁观者的产生原因与目的43-44
  • 第二节 公正的旁观者的作用44-46
  • 一、提供个体私利评价的公正视角44-45
  • 二、构建社会制度与法律45-46
  • 第三节 斯密论公正的旁观者局限性46-49
  • 一、派性与狂热性的局限性46-47
  • 二、公正的旁观者形成的后天性47-49
  • 第五章 三种路径的局限性评价49-54
  • 第一节 看不见的手与外部性49-51
  • 一、“看不见的手”的外部性49-50
  • 二、市场经济活动的外在负面性50-51
  • 第二节 同情论与自然神报偿论的矛盾51-52
  • 第三节 公正旁观者的内外矛盾52-54
  • 一、情感主义与功利主义的矛盾52
  • 二、旁观者价值判断多元化矛盾52-54
  • 结语54-55
  • 参考文献55-5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春晨;“看不见的手”与经济伦理[J];道德与文明;2000年05期

2 王莹,景枫;浅谈亚当·斯密的“同感说”[J];道德与文明;2004年02期

3 梁小民;亚当·斯密问题之解[J];读书;1998年10期

4 王初根;亚当·斯密经济伦理思想探析[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5 尹虹;近代早期英国流民问题及流民政策[J];历史研究;2001年02期

6 费尚军;;同情、美德与秩序——亚当·斯密同情概念析论[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7 王翠英;张鲲;;公正的旁观者:亚当·斯密经济伦理思想的伟大创新[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8 夏继果;英国“价格革命”原因探析[J];齐鲁学刊;1994年05期

9 聂文军;;同情在亚当·斯密伦理思想中的作用[J];现代哲学;2007年05期

10 高兆明;论市场经济主体的人格类型——“斯密悖论”的时代解读[J];学术研究;2001年09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范沁芳;西方公共利益观解读[D];苏州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私利走向公利的斯密路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19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419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454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