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追求中的不道德行为与人生意义感:目标阶段的调节作用
发布时间:2021-09-29 19:23
目标追求会促进不道德行为的发生,不道德行为的发生也总是为了达成某一目标。目标发展的动态过程为研究不道德行为的心理结果的动态变化提供了有利条件。本文通过三个实验探究了在目标进行中与目标结束后,不道德行为对个体心理幸福感(负性情绪与人生意义感)的影响,以及人们对该影响的预期。实验一与实验二分别采用被试间与被试内设计,对目标阶段进行操纵,考查个体在目标追求中做出的不道德行为频率与负性情绪、人生意义感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不道德行为在目标进行中不会对个体的人生意义感产生影响,但会在目标结束后会降低个体的人生意义感,而负性情绪在两个目标阶段中都会随着不道德行为的增加而增加。实验三通过让被试编写目标追求中的道德两难故事,考查在不同目标阶段中故事主人公行为的道德程度与主人公的负性情绪与人生意义感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人们对不道德行为者的人生意义感的预期与前两个实验中的结果正好相反。人们预期,在目标进行中,主人公的行为越不道德则人生意义感越低,但在目标结束后行为的道德程度不会对主人公的人生意义感产生影响,另外,与前两个实验的结果一致的是,人们预期,在两个目标阶段中不道德行为都会增加个体的负性情绪。本研究...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1实验一中不道德行为频率与目标阶段的交互作用
图2实验二中不道德行为频率与目标阶段的交互作用
公的应对方式的道德程度与其状态意义感的相关性较低,未达到显著性水平(/??=?.14,??=?.07)。这两个变量的相关性在两种情况下差异显著,z?=?2.41,户=_016,?95%CI[_03,.33]。.??具体详见图3。??23??
本文编号:3414322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1实验一中不道德行为频率与目标阶段的交互作用
图2实验二中不道德行为频率与目标阶段的交互作用
公的应对方式的道德程度与其状态意义感的相关性较低,未达到显著性水平(/??=?.14,??=?.07)。这两个变量的相关性在两种情况下差异显著,z?=?2.41,户=_016,?95%CI[_03,.33]。.??具体详见图3。??23??
本文编号:34143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414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