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红线视域中的生态存在与生态意识
发布时间:2017-05-06 16:09
本文关键词:生态红线视域中的生态存在与生态意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的建设目标,并把生态文明作为新时代的文明标志。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进一步把生态文明实践化,要求划定“生态红线”。本文从生态红线的视域研究生态存在与生态意识,特别是对于“红线”划定的生态存在方式以及作为伦理自觉内核的生态意识展开探讨,揭示并确证生态红线的内涵、类型和划定的原则,阐释荒野、城市和乡村三大领域相对应的生态安全、环境质量和资源利用三个维度的生态红线的定位及其以产业结构调整和制度建构为特征的社会支撑体系。对生态红线存在和生态红线意识存在的生态进行了研究,生态红线存在体现为种群、资源、环境和生产力的结构要素和生态、经济、社会和生产关系的结构关系;生态红线意识则表现为感性危机意识、理性意识和非理性意识的结构要素,以及诠释论、实践论和社会建构论的结构关系。基于生态红线的生态存在与生态意识的关系,有互为决定的关系,也有协同进化的关系,其中介是生态实践,并通过生态实践转变生态红线意识为常规生态意识,体现为渐变和质变两种形态,协同和进化两种进路。本文在生态文明视域下,对国内外学者关于生态存在与生态意识关系的学说进行理论化和系统化地梳理提供了帮助,并且有助于深入探讨生态的文明和文明的生态蕴含的生态哲学基本问题,以及由此内在的生态信念、基本的生态道德态度和道德原则,为“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生态红线 生态存在 生态意识 生态红线存在 生态红线意识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82-058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导论9-27
- 1.1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的背景和意义9-13
- 1.1.1 课题的来源9
- 1.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9-13
- 1.2 国内外与环境概念相关研究的现状及分析13-25
- 1.2.1 国外相关问题研究现状13-19
- 1.2.2 国内相关问题研究现状19-23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23-25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研究方法25-27
- 1.3.1 研究内容25-26
- 1.3.2 研究方法26-27
- 第2章 生态红线及其社会支撑系统的建构27-39
- 2.1 生态红线基本内涵的确证27-31
- 2.1.1 生态红线现有概念的弊端及其修正27-30
- 2.1.2 生态红线应有的类型30
- 2.1.3 生态红线划定的基本原则30-31
- 2.2 生态红线的定位和社会支撑系统的建构31-38
- 2.2.1 生态红线的定位31-33
- 2.2.2 生态红线的社会支撑系统建构33-37
- 2.2.3 生态红线划定的风险37-38
- 2.3 本章小结38-39
- 第三章 生态红线存在与生态红线意识39-52
- 3.1 生态红线存在39-46
- 3.1.1 生态红线存在的结构要素39-42
- 3.1.2 生态红线存在的结构关系42-46
- 3.2 生态红线意识46-50
- 3.2.1 生态红线意识的结构要素46-48
- 3.2.2 生态红线意识的结构关系48-50
- 3.3 本章小结50-52
- 第四章 基于生态红线的生态存在与生态意识的作用机制52-61
- 4.1 生态存在与生态意识互为决定的关系52-56
- 4.1.1 生态存在决定生态(红线)意识52-55
- 4.1.2 生态(红线)意识决定生态存在55-56
- 4.2 生态存在与生态意识的协同进化机制56-60
- 4.2.1 协同进化的模式56-58
- 4.2.2 协同进化的特征58-60
- 4.3 本章小结60-61
- 结论61-62
- 参考文献62-66
- 致谢6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湘溶;论生态意识的构成及其特征[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2年06期
2 赵建军;修涛;;关于生态意识的几点哲学思考[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2年03期
3 包庆德;起源与变迁:人类的生态和生态意识扫描[J];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4 侯吉侠;试论生态意识与环境道德[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本文关键词:生态红线视域中的生态存在与生态意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87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48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