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中间概念测量的历史嬗变与开新

发布时间:2021-11-16 04:2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后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以莱斯特为代表的道德发展理论对科尔伯格的阶段理论提出挑战,用四成分模型取代了科氏的单一模型,并提出了中间概念测量(ICM),将道德认知研究的出发点从抽象道德原则的测量,演变为对从事特定职业群体的具体道德原则的测量,弥补了科尔伯格阶段理论中缺乏对人们具体道德认知、情绪和行为进行测验和指导的不足。借鉴和思考西方道德教育的新理论、新方法,对推动我国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和生态合理性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文章来源】:教育学报. 2019,15(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中间概念测量的历史嬗变与开新


图1ICM分数的组间差异

事件,牙科,行为选择,研究者


试。该研究假设,如果这种研究方法在牙科伦理教育中是有效的,那么在其他专业教育情境中也应该行之有效。[6]34研究者选取了五个事件,其中两个事件在三年级伦理课程中开展过类似事件的讨论,因此对于高年级牙科专业的学生来说非常熟悉的,而另外三个事件,则没有讨论过。研究者将他们的回答与新手组的回答进行对比研究。1998年,比布和托马公布了他们的研究结果,对这五个事件,以及每一个事件所代表的中间道德概念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见图2)图2不同被试在熟悉事件和不熟悉事件上行动选项和理由选项得分的组间差异图2表明了被试在熟悉和不熟悉事件上的组间差异。[6]41从图中反映出来的每一点差异都非常显著,效应量区间为.23(不熟悉事件的行为选择)到1.24(熟悉事件的行为选择)。显然,无论是熟悉的事件还是不熟悉的事件,四年级被试都比一年级新生的得分高,尽管二者在熟悉事件上的差距更大一点。为了证明ICM不同于MJI、DIT等描述大致发展规律的测量工具,研究者把DIT中的P分数作为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中的群组,再次进行统计学分析。

分数,场景,道德行为,理由


第4期中间概念测量的历史嬗变与开新39结果显示,在控制了P分数后,早期分析得到的所有显著效应依然保持了其显著性。[6]42研究者进一步做了分层线性回归分析,在专家和新手组中测试DIT中的P分数对ICM的指标单独产生的作用。结果如图3和图4所示,对于熟悉的场景,组因子可以解释P分数绝大部分的变异(40%);而对于不熟悉的场景,组因子只解释了很小一部分的变异量(不到5%)(见图3)。图4表明,对于组因子解释很小的不熟悉场景,DIT中的P分数至少在ICM中的两个指标(最差的行动和最好的理由)上,解释了绝大部分的变异,达到了显著性(P<.05)标准,而在最差的理由这一指标上,P分数的解释也达到了统计学趋势(见图4)。这说明P分数对于ICM中被试在不熟悉场景中的行为产生了影响。[6]44图3组因子所解释的变异图4DIT的P分数所解释的变异四、研究的扩展与证实:中间概念测量的相关研究ICM是建立在莱斯特为修正科尔伯格阶段理论而提出的四成分模型基础之上。尽管科尔伯格通过长期的实证研究,证实了道德判断是一种逐步发展的结构或者能力,能够随着年龄和教育水平的增长而提高,然而,推理判断对道德行为的预测能力并不强(仅能够解释行为总变异的15%~20%)。[7][8]因此,道德心理学界,包括科尔伯格自己的学生和同事,都认为除了道德推理判断之外,还有其他的能力在对道德行为产生作用。[9][10][11]即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DIT到ICM:道德判断测验的变迁[J]. 张倩,杨韶刚.  教育学报. 2017(04)



本文编号:34981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4981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d6f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