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政策的道德含量评估:理路与框架
发布时间:2021-11-20 00:46
环境政策道德含量是指环境政策中所包含的道德量。由于环境政策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道德具有相对静止性,因而环境政策道德含量能够被评估。环境政策道德含量评估的核心要素是政策和道德,二者共同决定了环境政策道德含量评估指标生成的逻辑,即政策过程、道德形态分别决定了环境政策道德含量评估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各自的生成逻辑。环境政策道德含量评估的一级指标由政策自身的道德基础、政策关系的道德原则、政策执行的道德后果共同构成,环境政策道德含量评估的二级指标由政治道德、经济道德、社会道德、生态道德共同构成。环境政策道德含量评估的二级指标决定环境政策道德含量评估的实测指标,即由政治道德、经济道德、社会道德、生态道德生成相应的实测指标。环境政策评估的框架主要包括环境政策评估的模型、主体和操作。评估模型即为对应实测指标的特定环境政策的道德因子得分测算方法。评估主体即由环境政策制定者、环境政策受用者、专业机构组成。评估操作分为四个步骤,分别是提取道德因子、汇总道德因子实际得分、测算环境政策的道德含量、评估环境政策的质量。
【文章来源】: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21(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一、问题的提出
二、相关研究述评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四、环境政策道德含量评估的立论
(一)环境政策具有相对独立性之确证
(二)社会道德具有相对静止性之确证
五、环境政策道德含量评估的理路
(一)基于政策过程的理路即评估一级指标生成逻辑
(二)基于道德形态的理路即评估二级指标生成逻辑
六、环境政策道德含量评估的框架
(一)环境政策道德含量评估的模型
(二)环境政策道德含量评估的主体
(三)环境政策道德含量评估的操作
七、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公民道德品质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J]. 刘芷含. 哲学动态. 2018(07)
[2]经济道德的经济哲学思考[J]. 郑秀喜. 山东社会科学. 2017(04)
[3]论社会公共政策的道德价值[J]. 王正平,李耀锋.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3)
[4]论道德评价标准和尺度的合理性[J]. 伍志燕. 理论与现代化. 2012(02)
[5]小学生积极道德品质测评量表的编制研究[J]. 刘玉娟,孟万金. 中国特殊教育. 2011(01)
[6]从“规范与教化”到“过程与实在”——生态道德信仰何以可能[J]. 袁祖社,董辉.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6)
[7]中学生积极道德品质测评量表的编制研究[J]. 刘玉娟,孟万金. 中国特殊教育. 2010(04)
[8]生态道德:建设生态文明的伦理之维[J]. 王永明. 社会科学辑刊. 2009(05)
[9]生态道德论[J]. 李金. 前沿. 2008(09)
[10]论道德评价[J]. 刘时工.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4)
本文编号:3506224
【文章来源】: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21(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一、问题的提出
二、相关研究述评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四、环境政策道德含量评估的立论
(一)环境政策具有相对独立性之确证
(二)社会道德具有相对静止性之确证
五、环境政策道德含量评估的理路
(一)基于政策过程的理路即评估一级指标生成逻辑
(二)基于道德形态的理路即评估二级指标生成逻辑
六、环境政策道德含量评估的框架
(一)环境政策道德含量评估的模型
(二)环境政策道德含量评估的主体
(三)环境政策道德含量评估的操作
七、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公民道德品质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J]. 刘芷含. 哲学动态. 2018(07)
[2]经济道德的经济哲学思考[J]. 郑秀喜. 山东社会科学. 2017(04)
[3]论社会公共政策的道德价值[J]. 王正平,李耀锋.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3)
[4]论道德评价标准和尺度的合理性[J]. 伍志燕. 理论与现代化. 2012(02)
[5]小学生积极道德品质测评量表的编制研究[J]. 刘玉娟,孟万金. 中国特殊教育. 2011(01)
[6]从“规范与教化”到“过程与实在”——生态道德信仰何以可能[J]. 袁祖社,董辉.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6)
[7]中学生积极道德品质测评量表的编制研究[J]. 刘玉娟,孟万金. 中国特殊教育. 2010(04)
[8]生态道德:建设生态文明的伦理之维[J]. 王永明. 社会科学辑刊. 2009(05)
[9]生态道德论[J]. 李金. 前沿. 2008(09)
[10]论道德评价[J]. 刘时工.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4)
本文编号:35062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506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