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沃斯通克拉夫特《女权辩护》中的女性美德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1 19:00

  本文关键词:沃斯通克拉夫特《女权辩护》中的女性美德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是早期自由女性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她最知名的著作《女权辩护》是公认的第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妇女理论著作,并被誉为“女权主义基石”。沃斯通克拉夫特对当时社会中女性的心胸狭隘和愚昧无知感到痛心。她从自己的阅历出发,深入分析女性低劣的原因并重新审视女性道德主体性。她敏锐地发现传统伦理学和男权社会强调男性权威,忽视女性的理性能力,否认女性道德主体性的问题,并大胆挑战男权社会中的性别偏见,捍卫女性的道德主体性。她试图通过理性教育,培养女性的理性能力,让女性运用自身理性,履行包括贤妻良母在内的公民责任,争取女性独立,获取女性美德。沃斯通克拉夫特女性美德思想的形成有其特定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经济上,工业革命强化了女性的屈从地位;政治上,法国大革命中的自由、平等思想鼓舞了女性追求自身权利;思想上,启蒙运动中倡导的理性主义唤起了女性的觉醒;沃斯通克拉夫特的个人境遇促进了其女性美德思想的形成。古典自由主义为其女性美德思想提供理论支撑。沃斯通克拉夫特认为女性美德是对女性道德主体性的肯定,是运用理性的结果,是一种与身体美相统一的精神美。女性美德的主要条目包括端庄、贞洁和独立。女性美德培养的途径包括理性教育、女性公民责任意识的培养和男女两性共同建设。沃斯通克拉夫特的女性美德思想对西方女性主义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对我国女性美德建构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沃斯通克拉夫特 女权辩护 女性美德 理性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82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4
  • 一、研究意义9-10
  • 二、研究现状10-12
  • 三、研究方法12-14
  • 第一章 沃斯通克拉夫特《女权辩护》中女性美德思想形成的背景14-23
  • 第一节 现实背景14-20
  • 一、工业革命进一步强化了女性的屈从地位14-15
  • 二、法国大革命鼓舞了女性追求自身权利15-17
  • 三、启蒙运动唤起了女性的觉醒17-18
  • 四、沃斯通克拉夫特的个人境遇18-20
  • 第二节 理论渊源:古典自由主义思想20-23
  • 第二章 沃斯通克拉夫特《女权辩护》中女性美德思想的主要内容23-39
  • 第一节 《女权辩护》中女性美德思想的内涵界定23-30
  • 一、女性美德是对女性道德主体性的肯定23-25
  • 二、女性美德是女性运用自身理性的结果25-27
  • 三、女性美德是一种与身体美相统一的精神美27-30
  • 第二节 《女权辩护》中的女性美德的主要条目30-33
  • 一、端庄30-31
  • 二、贞洁31-32
  • 三、独立32-33
  • 第三节 《女权辩护》中女性美德培养的途径33-39
  • 一、注重女性的理性教育33-35
  • 二、培养女性公民责任意识35-36
  • 三、强调男女两性共同建设36-39
  • 第三章 沃斯通克拉夫特《女权辩护》中女性美德思想的评价及其对我国的启示39-50
  • 第一节 对《女权辩护》中女性美德思想的评价39-43
  • 一、《女权辩护》中女性美德思想的进步性39-41
  • 二、《女权辩护》中女性美德思想的局限性41-43
  • 第二节 《女权辩护》中女性美德思想对我国的启示43-50
  • 一、创建先进的性别文化,构建平等与合作的两性关系43-45
  • 二、提高女性经济地位,实现女性独立45-47
  • 三、重视女性教育,加强女性道德教育47-50
  • 结语50-51
  • 参考文献51-54
  • 致谢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P.A.萨缪尔森;张小千;;理查德·斯通——198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J];世界科学;1986年04期

2 安琪;;“如果有张桌子……”[J];国际人才交流;1990年06期

3 ;三条理由[J];作文世界(高中版);2005年06期

4 ;“超等国家是怎样变得超等无能为力的”[J];世界知识;1963年10期

5 沈以仪;;斯通《往昔与今朝》[J];读书;1983年03期

6 潘婕;;艾玛·斯通 天蝎小妞前途无量[J];东方电影;2013年05期

7 汪m

本文编号:3578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578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45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