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时期女性伦理思想面向及其当代借镜
发布时间:2024-01-27 10:55
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直到近现代的进程中,对女性认识以及女性地位的转变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离开女性对社会贡献的作用谈近现代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不完整的。对女性社会作用和地位的研究,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从小的方面讲,小家庭能否幸福和谐和女性对家庭的付出有很大关系。从大的方面讲,一个国家乃至全社会能否幸福安定,同样也离不开女性在其中所起的作用。虽然中西方在国家制度、文化体制、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但女性面临的社会问题都是大同小异的,无论是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女性伦理思想的爆发,还是西方国家女性伦理、女权主义的爆发,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权利,强调女性是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在几千年传统封建社会中,女性在在家庭以及社会中的地位微乎其微。突出表现为“三纲五常”“男尊女卑”等思想,甚至有一些行为有悖现代的人道主义,如女性裹足、三从四德、夫为妻纲等,女性严重缺乏尊严和独立的人格。一直到近代,中国发生了很多变革,包括各种战争、西方思想的渗透、社会动荡变革导致的新文化变动也使得女性传统思想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上世纪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更是将新文化运...
【文章页数】:4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来源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发展现状
1.4 研究的重点和方法
第二章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女性伦理思想嬗变的背景
2.1 文化背景
2.2 政治背景
2.2.1 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
2.2.2 马克思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2.3 经济背景
第三章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女性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3.1 提倡男女平等教育,开放女禁
3.1.1 教育形式
3.1.2 教育内容
3.2 提倡男女公开社交与婚恋自由
3.2.1 批判保守的女性封建思想
3.2.2 社交公开是婚恋自由的基石
3.3 宣扬女性人格和经济独立
3.3.1 宣扬女性人格独立
3.3.2 宣扬女性经济独立
第四章 五四时期女性伦理思想的历史意义及其现实借镜
4.1 历史意义
4.1.1 对女性教育的影响
4.1.2 对女性社会地位的影响
4.1.3 对女性婚恋观的影响
4.2 现实借镜
4.2.1 就业中男女的不平等现象
4.2.2 男女接受教育资源的不平等
4.2.3 婚姻中男女的不平等现象
第五章 中国女性社会地位提升的对策
5.1 注重男女就业的平等性
5.1.1 加强法律的监管,落实基本国策
5.1.2 完善女性社会保障制度
5.2 注重男女教育的平等性
5.2.1 完善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
5.2.2 培养女性自信的心理
5.3 注重女性在婚姻中的独立性
5.3.1 保持女性经济独立
5.3.2 保持女性精神独立
5.4 注重发挥政府以及妇女协会的作用
5.4.1 政府加大对男女平等的宣传力度
5.4.2 政府规范公众媒体的传播
5.4.3 发挥中国妇女协会的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成果
本文编号:3886830
【文章页数】:4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来源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发展现状
1.4 研究的重点和方法
第二章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女性伦理思想嬗变的背景
2.1 文化背景
2.2 政治背景
2.2.1 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
2.2.2 马克思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2.3 经济背景
第三章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女性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3.1 提倡男女平等教育,开放女禁
3.1.1 教育形式
3.1.2 教育内容
3.2 提倡男女公开社交与婚恋自由
3.2.1 批判保守的女性封建思想
3.2.2 社交公开是婚恋自由的基石
3.3 宣扬女性人格和经济独立
3.3.1 宣扬女性人格独立
3.3.2 宣扬女性经济独立
第四章 五四时期女性伦理思想的历史意义及其现实借镜
4.1 历史意义
4.1.1 对女性教育的影响
4.1.2 对女性社会地位的影响
4.1.3 对女性婚恋观的影响
4.2 现实借镜
4.2.1 就业中男女的不平等现象
4.2.2 男女接受教育资源的不平等
4.2.3 婚姻中男女的不平等现象
第五章 中国女性社会地位提升的对策
5.1 注重男女就业的平等性
5.1.1 加强法律的监管,落实基本国策
5.1.2 完善女性社会保障制度
5.2 注重男女教育的平等性
5.2.1 完善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
5.2.2 培养女性自信的心理
5.3 注重女性在婚姻中的独立性
5.3.1 保持女性经济独立
5.3.2 保持女性精神独立
5.4 注重发挥政府以及妇女协会的作用
5.4.1 政府加大对男女平等的宣传力度
5.4.2 政府规范公众媒体的传播
5.4.3 发挥中国妇女协会的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成果
本文编号:38868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886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