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技术伦理中的“道德物化”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4-12-06 23:51
“道德物化”(Materializing Morality)思想是当前西方技术伦理学研究领域中出现的一种新思潮。它是指通过恰当的技术设计,将抽象的道德理念体现在技术人工物的结构和功能之中,从而使技术人工物的使用对人的决策和行为产生道德意义上的引导和规范作用的过程。用拉图尔的话说,“道德物化”就是把道德规范“写入”技术设计之中,形成一种引导人的行动的“脚本”,就像电影的剧本对演员的行为具有规定作用一样,技术产品之“脚本”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导演”着现实生活舞台上的人们的行为。荷兰技术哲学家维贝克认为,这实际上意味着技术为人类的伦理实践提供了一个“物质性的答案”,设计师是在以“另外一种方式在做伦理学”。 “道德物化”思想的提出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具有深刻的思想渊源、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就思想渊源而言,福柯的“微观权力”思想、温纳的“技术政治”思想和拉图尔的“人工物社会”思想对“道德物化”思想的出现起到了重要的启发作用;就时代背景而言,经典技术哲学式微之后的“经验转向”和“伦理转向”为“道德物化”的出现提供了时代的契机;就理论基础而言,以伊德的“后现象学”、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和...
【文章页数】:13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TABLE OF CONTENTS
1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荷兰学派的研究概况
1.2.2 欧美学界的研究概况
1.2.3 我国学界的研究概况
1.3 概念界定与解析
1.3.1 物化概念的界定
1.3.2 道德物化的含义
1.3.3 道德物化与道德内化的关系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道德物化思想提出的背景
2.1 道德物化思想的历史渊源
2.1.1 福柯的微观权力思想
2.1.2 温纳的技术政治思想
2.1.3 拉图尔的人工物社会思想
2.2 道德物化思想的时代契机
2.2.1 经典技术哲学的式微
2.2.2 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
2.2.3 技术哲学的伦理转向
2.3 道德物化思想的理论基础
2.3.1 技术与人的认知
2.3.2 技术与人的行为
2.3.3 技术与人的存在
3. 道德物化思想的提出、发展与实践
3.1 道德物化思想的提出
3.2 道德物化思想的系统化
3.2.1 技术中介论
3.2.2 技术的道德化
3.2.3 道德物化的方法论
3.3 道德物化思想的多元化
3.3.1 德瑞斯坦:设计我们的生活
3.3.2 瓦尔贝斯:用技术行善
3.3.3 洛克顿:有意的设计
3.4 现实中的道德物化实践
3.4.1 劝导技术设计
3.4.2 价值敏感性设计
3.4.3 社会领域的实践
4 道德物化思想的理论贡献与现实价值
4.1 道德物化思想对伦理学的贡献
4.1.1 人工物道德功能的发现
4.1.2 道德活动参与者的拓展
4.2 道德物化思想对技术哲学的贡献
4.2.1 对外在主义困境的超越
4.2.2 沟通两种传统的新途径
4.3 道德物化思想的现实价值
4.3.1 规范人类行为的新手段
4.3.2 设计理念价值维度的拓展
5 道德物化思想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
5.1 道德物化思想存在的理论问题
5.1.1 不道德物化的可能性
5.1.2 道德物化中的自由问题
5.1.3 道德物化中的责任问题
5.1.4 道德物化中的民主问题
5.2 道德物化思想存在的现实问题
5.2.1 设计者如何增强技术伦理意识
5.2.2 伦理学家如何介入道德物化
5.2.3 企业如何解决经济与公共利益的矛盾
5.2.4 政府在道德物化实践中如何发挥作用
5.3 应对道德物化理论问题的原则
5.3.1 助推原则
5.3.2 责任原则
5.3.3 对话原则
5.4 应对道德物化现实问题的机制
5.4.1 伦理教育的调节机制
5.4.2 伦理学家的介入机制
5.4.3 企业的社会责任机制
5.4.4 政府的政策支持机制
结语
创新点摘要
参考文献及注释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本文编号:4014453
【文章页数】:13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TABLE OF CONTENTS
1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荷兰学派的研究概况
1.2.2 欧美学界的研究概况
1.2.3 我国学界的研究概况
1.3 概念界定与解析
1.3.1 物化概念的界定
1.3.2 道德物化的含义
1.3.3 道德物化与道德内化的关系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道德物化思想提出的背景
2.1 道德物化思想的历史渊源
2.1.1 福柯的微观权力思想
2.1.2 温纳的技术政治思想
2.1.3 拉图尔的人工物社会思想
2.2 道德物化思想的时代契机
2.2.1 经典技术哲学的式微
2.2.2 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
2.2.3 技术哲学的伦理转向
2.3 道德物化思想的理论基础
2.3.1 技术与人的认知
2.3.2 技术与人的行为
2.3.3 技术与人的存在
3. 道德物化思想的提出、发展与实践
3.1 道德物化思想的提出
3.2 道德物化思想的系统化
3.2.1 技术中介论
3.2.2 技术的道德化
3.2.3 道德物化的方法论
3.3 道德物化思想的多元化
3.3.1 德瑞斯坦:设计我们的生活
3.3.2 瓦尔贝斯:用技术行善
3.3.3 洛克顿:有意的设计
3.4 现实中的道德物化实践
3.4.1 劝导技术设计
3.4.2 价值敏感性设计
3.4.3 社会领域的实践
4 道德物化思想的理论贡献与现实价值
4.1 道德物化思想对伦理学的贡献
4.1.1 人工物道德功能的发现
4.1.2 道德活动参与者的拓展
4.2 道德物化思想对技术哲学的贡献
4.2.1 对外在主义困境的超越
4.2.2 沟通两种传统的新途径
4.3 道德物化思想的现实价值
4.3.1 规范人类行为的新手段
4.3.2 设计理念价值维度的拓展
5 道德物化思想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
5.1 道德物化思想存在的理论问题
5.1.1 不道德物化的可能性
5.1.2 道德物化中的自由问题
5.1.3 道德物化中的责任问题
5.1.4 道德物化中的民主问题
5.2 道德物化思想存在的现实问题
5.2.1 设计者如何增强技术伦理意识
5.2.2 伦理学家如何介入道德物化
5.2.3 企业如何解决经济与公共利益的矛盾
5.2.4 政府在道德物化实践中如何发挥作用
5.3 应对道德物化理论问题的原则
5.3.1 助推原则
5.3.2 责任原则
5.3.3 对话原则
5.4 应对道德物化现实问题的机制
5.4.1 伦理教育的调节机制
5.4.2 伦理学家的介入机制
5.4.3 企业的社会责任机制
5.4.4 政府的政策支持机制
结语
创新点摘要
参考文献及注释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本文编号:40144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4014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