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荀子与亚里士多德德性养成论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3 16:17

  本文关键词:荀子与亚里士多德德性养成论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中国战国末期的荀子和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是双峰对峙的中西二哲。他们分别作为古代思想文化的集大成者,虽分属中西方,其生活空间范围、地理环境、文化形态、民族精神等都相差甚远,但二者的思想却有很多的契合点和可比性。笔者认为:荀子与亚里士多德皆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成果卓著。在哲学世界观方面,他们都反对天命,注重人为。他们都是一代宗师,万众仰慕、青史垂名。本文选取荀子和亚里士多德德性养成论的比较为研究课题,还由于他们二人都注重人道德伦理的培塑,并且都认为人德性的养成不是先验获得的,而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生成的。正基于此,本文将二者博大精深的德性思想进行尝试性的解读和比较,为进一步加强对中西方德性养成思想的主要内容和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的了解尽一份微薄之力。全文共分绪论、正文与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是对荀子与亚里士多德德性养成论思想的可比性略作说明,对该论文选题意义、相关概念界定、研究现状述评及论文创新点方面做简要介绍。正文部分共分五章:第一章以荀子和亚里士多德德性养成论形成的社会背景及其思想来源作为比较对象,略加阐述。第二章以荀子和亚里士多德德性养成论的理论依据为切入点,通过对荀子的天道观和亚里士多德的“现实潜能”说、二者的理性认知论和人性论阐述,说明二者在哲学总体观念方面的异同和会通之处。通过对荀子和亚里士多德之前人性论的介绍,更加了解他们在继承前人人性论的基础上,结合各自时代特征提出对人性方面的独到见解,这是他们二人德性养成论中最为直接、重要的理论基础。第三章通过对二者德性养成目标之比,旨在通过对二者人格理想观的比较,向人们展示远在二千多年前荀子和亚里士多德提出德性养成论思想的博大精深。第四章以荀子与亚里士多德德性养成论获致途径之比较为题,发现二者皆关注习惯、环境和“知行统一”对德性养成的影响。第五章主要是通过比较荀子和亚里士多德两位大家关于德性养成论基础性和普适性价值的理论成果,发现二者德性养成论思想对当今公民道德建设以及社会和谐稳定都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价值。结语部分总结两位大家德性养成论思想在内容、风格等方面的差异。综上所述,通过对荀子与亚里士多德德性养成论的比较,认识到本文立意在于汲取前人思想的积极成分,为指导当代道德建设提供宝贵的参考。并借此管窥中西方古典伦理文化的差异性与会通性,深化中西方文明间的理解。
【关键词】:荀子 亚里士多德 德性养成论
【学位授予单位】:宁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82-0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绪论7-17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7-8
  •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8-10
  • 三、研究述评10-14
  • 四、研究的思路及方法14-16
  • 五、本论文的预期创新点16-17
  • 第一章 荀子与亚里士多德德性养成论的社会背景与思想来源之比较17-21
  • 第一节 荀子与亚里士多德德性养成论的社会背景的比较17-18
  • 一、荀子与亚氏德性养成论社会背景的概述17
  • 二、荀子与亚氏德性养成论社会背景之异同17-18
  • 第二节 荀子与亚里士多德德性养成论思想来源的比较18-21
  • 一、荀子与亚氏德性养成论思想来源的概述18-19
  • 二、荀子与亚氏德性养成论思想来源之异同19-21
  • 第二章 荀子与亚里士多德德性养成理论依据之比较21-35
  • 第一节 荀子“明于天人之分”的天道观与亚氏“潜能现实”说21-23
  • 一、荀子“明于天人之分”的天道观21-22
  • 二、亚氏的“潜能现实”之说22-23
  • 三、荀子天道观与亚氏自然目的论的比较23
  • 第二节 荀子“物理可知”论与亚氏“人是理性动物”的认知论23-25
  • 一、荀子“物理可知”论23-24
  • 二、亚氏“人是理性动物”的理性认知论24-25
  • 三、荀子与亚氏理性认知论的会通之处25
  • 第三节 荀子的“性恶论”与亚氏的“性无恶无善论”25-35
  • 一、荀子的人性论25-28
  • 二、亚氏的人性论28-31
  • 三、荀子与亚氏人性论观点的比较31-33
  • 四、荀子与亚氏人性论的会通之处33-35
  • 第三章 荀子与亚里士多德德性养成目标之比较35-44
  • 第一节 荀子的“圣人理想”和亚氏的“至善人格”的比较35-39
  • 一、荀子的“圣人理想”35-36
  • 二、亚氏的“至善人格”36-38
  • 三、荀子与亚氏人格理想观的比较38-39
  • 第二节 荀子“德治统一”和亚氏“公正德性”的比较39-44
  • 一、荀子“德治统一”的治国理念39-41
  • 二、亚氏的“公正德性”41-42
  • 三、荀子“德治统一”与亚氏“公正德性”的相同之处42
  • 四、荀子“德治统一”与亚氏“公正德性”的不同之处42-44
  • 第四章 荀子与亚里士多德德性养成获致途径之比较44-54
  • 第一节 荀子德性养成论之获致途径44-47
  • 一、圣人教化44-45
  • 二、礼乐教化45
  • 三、师友引导45-46
  • 四、修己劝学46-47
  • 第二节 亚氏德性养成论之获致途径47-51
  • 一、德性成于实践47-48
  • 二、音乐教育48-49
  • 三、中道思维49-51
  • 第三节 荀子与亚氏德性养成获致途径的比较51-54
  • 一、荀子和亚氏德性养成获致途径的相同之处51-52
  • 二、荀子和亚氏德性养成获致途径的不同之处52-53
  • 三、荀子和亚氏德性养成获致途径的会通之处53-54
  • 第五章 荀子与亚里士多德德性养成论的当代启示54-57
  • 第一节 荀子与亚里士多德德性养成论思想对公民道德培养的意义54-55
  • 一、荀子“道德教化”思想在公民道德培养方面的意义54-55
  • 二、亚氏“自我完善”思想在公民道德培养方面的意义55
  • 第二节 荀子与亚里士多德德性养成论思想对和谐社会发展的意义55-57
  • 一、荀子“遵循礼义”思想对和谐社会的意义55-56
  • 二、亚氏“中道思维”思想对和谐社会的意义56-57
  • 结语57-58
  • 参考文献58-60
  • 致谢60-61
  • 个人简介6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高瑞鹏;;亚里士多德人性论思想浅析[J];人民论坛;2014年05期

2 晁乐红;;论作为美德的勇敢——先秦儒家与亚里士多德之比较[J];伦理学研究;2010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姜红;荀况与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之比较[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荀子与亚里士多德德性养成论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86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4186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d7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