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庄子幸福观与伊壁鸠鲁幸福观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5 08:18

  本文关键词:庄子幸福观与伊壁鸠鲁幸福观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庄子和伊壁鸠鲁是中西方大约同一时代的哲学家,他们在人生哲学方面颇有建树。而在对幸福的觉解上,他们二人有着极强的相似性,同时也有其差异。对庄子和伊壁鸠鲁的幸福观进行梳理和比较,认为这两位代表着中西古典幸福观的大师在阐述幸福的内涵、要素和途径时不谋而合,但也有其差异。庄子的幸福观与伊壁鸠鲁幸福观比较研究为评价他们二人的哲学提供了新视角,同时也对比较中西文化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 长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关键词】庄子 伊壁鸠鲁 幸福观 比较
【分类号】:B82-091
【正文快照】: 儒、释、道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部分,构成了中国文化的脊梁。它们都对幸福有不同的理解,形成了不同形态的人生哲学。在儒家哲学中,孔子最为赞许“孔颜之乐”式的幸福观,这种幸福观注重以德修身和安贫乐道的统一。而道家的幸福是在自然哲学的基础上的一种超然脱俗的游世之乐和至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方玉;;论庄子“至乐无乐”的幸福境界及其现代启示[J];道德与文明;2013年02期

2 商原李刚;从《逍遥游》看《庄子》的游世主义及其现代意义[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3 曹欢荣;;营造快乐的伊壁鸠鲁自然哲学[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天水;;论冯梦龙的“情教”说[J];蒲松龄研究;2008年04期

2 郑岁黎;胡晓红;;浅析象罔是意象而非意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3 杨德勇;论毛泽东早期哲学思想及其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中的地位[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4 沈跃春;冯友兰对“大全”悖论的消解[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5 刘静芳;中国哲学的合法性——从冯友兰到张岱年[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6 郭淑新;神秘主义:一种哲学的“境界”和“方法”——论冯友兰对神秘主义的诠解[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7 谢树放;;试谈儒家之中、仁、和及三者关系[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8 许抗生;;《淮南子》论“无为而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9 吴福友;吴根友;;论老庄道家的语言哲学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10 李凯;颜炳罡;;庄子诠释方法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兰辉耀;;庄子技术观的伦理精神及其现代价值[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2 王如松;;3000年来的中国人类生态观[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3 孙烨;;“天”与“神”——从宗教的根源比较中国与古希腊文明[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4 张静互;;孟子“礼”概念的三重含义——作为“门”、“心”、“人伦”的“礼”与其教育内涵[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黄剑华;;从汉代画像看两汉时期的鬼神信仰[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黄佩贤;;汉墓画像遗存所见的天界[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史晓宇;;浅议《论语》对党员干部素养的启示[A];孔学研究(第十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五次暨海峡两岸第八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苗天德;;王徵(1571—1644)——机械发明家,中西科技文化交流的先驱,中国历史上著书介绍西方力学的第一人[A];第三届全国力学史与方法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马作武;;孔子杀少正卯考论[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10 姚小鸥;王克家;;《论语·宪问》篇“骈邑三百”解[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3 范江涛;驳杂与务实:《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开大学;2010年

4 王伟;《吕氏春秋》体道和治道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王晓雪;先秦兵家治国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7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吕庙军;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符号[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张欣;先秦饮食审美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鑫;清代以来恩施市城镇景观演变解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国;试论倪瓒“聊以自娱”的绘画美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鲁京京;古史辨派对《史记》中先秦史料评判之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彬;舞龙快乐合作式教学模式在上海市部分中学课外体育活动中开展的实验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6 王英娜;《淮南子》“道”论及其文艺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方祥勇;中国古代象喻批评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田斌;儒家文化与中国国家形象重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王经芹;中西义利观及其对外交政策影响的比较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王思齐;《新序》《说苑》小说价值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叶秀山;希腊哲学从宇宙论到伦理学的过渡(续完)[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晓颖;;伊壁鸠鲁“偏斜学说”的文本互证[J];求是学刊;2008年03期

2 包利民;曹欢荣;;伊壁鸠鲁论神[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3 梁景时;;伊壁鸠鲁哲学思想的历史渊源、形成原因及哲学影响[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4 李艳萍;;伊壁鸠鲁快乐学说的本质解读[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5 黄大军;;伊壁鸠鲁哲学沉迷心灵的拷问与反思[J];北京社会科学;2013年05期

6 毛华萍;;伊壁鸠鲁的自由和平等思想解析[J];法制与社会;2013年29期

7 章海山;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J];伦理学与精神文明;1984年04期

8 周纪兰;试论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J];青海社会科学;1985年04期

9 史南飞;伊壁鸠鲁论:量子力学的先哲[J];求索;1996年05期

10 刘佳龙;周玉莲;;快乐主义的现代思考——对伊壁鸠鲁快乐主义哲学的解读[J];中国研究生;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崔延强;;通向宁静之路——晚期希腊的哲人理想[A];“西方政治哲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珍;人是自己的佑护者[N];中国民族报;2012年

2 谭平;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契约论”[N];学习时报;2005年

3 王珍;无神论的“三个杀手锏”[N];中国民族报;2012年

4 朱世达;如何以哲学克服人生的焦虑[N];中国邮政报;2004年

5 北京师范大学 陈科;试论和谐唯物主义[N];光明日报;2008年

6 王珍;心灵的快乐最可信赖[N];中国民族报;2014年

7 扬州 雨荷;大学生“闪婚急嫁”的冷思考[N];扬州日报;2006年

8 范明生(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治疗性古典哲学:聚焦幸福与心灵宁静[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9 周国平;哲学不只是慰藉[N];中华读书报;2004年

10 熊海林;富有智慧 人有运气[N];中国信息报;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刘燕;论希腊化时代的伊壁鸠鲁精神[D];辽宁大学;2011年

2 许欢;对伊壁鸠鲁的προληΨ(?)的再考察[D];山东大学;2013年

3 赵亮;论伊壁鸠鲁的快乐欲望与治疗[D];南昌大学;2012年

4 徐康宁;伊壁鸠鲁的政治哲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5 毛华萍;论伊壁鸠鲁快乐主义的人生哲学[D];江南大学;2008年

6 白云;自由、快乐与契约[D];南昌大学;2014年

7 石亚兵;伊壁鸠鲁的“灵魂救治”教育观[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8 李影;论亚里士多德的友爱哲学[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庄子幸福观与伊壁鸠鲁幸福观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33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4233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da6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