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陈独秀人生哲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14 17:21

  本文关键词:陈独秀人生哲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人生哲学是关于人生一般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人生观。陈独秀在六十多年的生涯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生哲学。陈独秀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既满足个人的人格意志和欲望,又服务于国家和社会。人生的幸福应该通过劳动和自力创造。陈独秀的理想人格是做一个独立自主、积极进取、信奉科学与民主、不断与时俱进的“新青年”。陈独秀具有“自信自负、倔强刚烈、爱憎分明、光明磊落”的独特性格,但有时也“我行我素、放荡不羁”;他具有“推倒一时豪杰,扩拓万古心胸”、“身处艰难气若虹”的乐观豪放气质,但有时也孤芳自赏、骄傲狂妄;在陈独秀身上,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大无畏的追求真理精神、可贵的独立思考精神、威武不屈的精神。研究陈独秀的人生哲学,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陈独秀,对陈独秀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也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陈独秀 人生哲学 现代启示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D23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一章 绪论8-10
  •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8-9
  • 一、研究目的8
  • 二、研究意义8-9
  • 第二节 研究思路和论文框架9-10
  • 一、研究思路9
  • 二、论文框架9-10
  • 第二章 陈独秀人生哲学的基本内容与基本特征10-20
  • 第一节 人生意义与人生幸福10-13
  • 一、人生意义10-11
  • 二、人生幸福11-12
  • 三、对陈独秀人生意义与幸福之评述12-13
  • 第二节 陈独秀的理想人格13-15
  • 一、呼唤理想人格——“新青年”的产生13-14
  • 二、“新青年”的基本素质14-15
  • 三、“新青年”的人格精神15
  • 第三节 “科玄论战”中的陈独秀15-17
  • 一、对“玄学派”人生观的批判16
  • 二、对“科学派”人生观的批判16-17
  • 第四节 陈独秀人生哲学的基本特征17-20
  • 一、追求自由独立人格17-18
  • 二、提倡民主科学精神18
  • 三、洋溢积极向上的青春激情18-19
  • 四、体现与时俱进的品格19-20
  • 第三章 陈独秀的性格气质20-28
  • 第一节 陈独秀的性格特征20-24
  • 一、自信自负,倔强刚烈20-21
  • 二、爱憎分明,光明磊落21-22
  • 三、实事求是,勇于负责22
  • 四、我行我素,放荡不羁22-24
  • 第二节 陈独秀的豪杰气质24-28
  • 一、“推倒一时豪杰,扩拓万古心胸”24-25
  • 二、不怕孤立,傲然不屈25
  • 三、“身处艰难气若虹”25-26
  • 四、任情率真,乐观旷达26-28
  • 第四章 陈独秀的人生精神28-41
  • 第一节 强烈的爱国精神28-33
  • 一、年轻的维新志士28-29
  • 二、思想启蒙的先驱29-32
  • 三、抗日救亡的宣传家32-33
  • 第二节 大无畏的追求真理精神33-35
  • 一、勇猛冲击一切旧思想、旧道德、旧罗网33-34
  • 二、拥护真理,捍卫真理34-35
  • 第三节 可贵的独立思考精神35-37
  • 一、不迷信盲从,主张独立思考35-36
  • 二、中国革命必须走自己的路36-37
  • 第四节 威武不屈的精神37-41
  • 一、拒绝国民党的威胁利诱37-39
  • 二、甘于清贫,,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39-41
  • 第五章 对陈独秀人生哲学的现代反思41-45
  • 一、“永远的新青年”与“终身的反对派”41
  • 二、陈独秀人生哲学的现代意义41-45
  • 结语45-46
  • 参考文献46-48
  • 后记48-49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4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虞友谦;陈独秀的人格之美[J];人才开发;2004年11期

2 金万成;陈独秀前期思想中的文化哲学观[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3 陈娟;陈独秀之反孔思想与五四新文化运动[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本文关键词:陈独秀人生哲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500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4500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aa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