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德育思想研究
本文关键词:董仲舒德育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中国古代传统道德教育思想一直以来都以儒家思想为主流,它讲述的许多道理都充分体现了人们日常行为规范,甚至包涵了人们生活处事所具有的根本智慧和思想。人类思想所具有的品质是人类性格形成的重要原因和实质动力,它不仅对人类的行为举止具有客观作用,而且还对人类的智力能力形成影响。人是从属于社会的,且发起和引导各种社会运动。人类经过思想品德的感化,会熏陶出高尚的情操;人类通过品德的教导,来形成先进的思维;人类通过实现精神上的富足来促进社会的进步。良好的思想熏陶使人类拥有宽容的度量和成熟的理想以及善良的品德,不然人类就不会再有前进的步伐,更不会有努力的目标。董仲舒,汉朝时期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董仲舒所处的时期,正值政局动乱的时期,匈奴入侵,诸侯分据,农民起义等等。这个时候统治者急需要一种文化武器为自己正名,武装自己,得到民众的支持。而董仲舒为了满足统治者的需要,顺势提出了他的德育思想主张。董仲舒继承和融合了先秦以来的各位大家们的人性观点,尤其是借鉴了孔、孟、荀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的人性论,他按照人性的不同将人分为三等,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他认为“性”本身是自然质朴的,人性中既有善的成分,又有恶的成分,而只有经过了王者的教化才能去除人性中潜在的恶,成为真正的善。对于董仲舒而言,它的德育思想正是以其人性论为基本理论依据的。董仲舒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三纲五常”思想和礼乐教化思想。“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而“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五个封建道德教条。它们是一种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同时也是作为人性修养的必要手段与途径而存在的。同时,他提倡礼乐教化,他把古代的四书五经以及“六艺”编入礼乐教化的教材内容中,他认为礼乐教化对于提高个人自身的品德修养以及国家的治乱兴废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董仲舒阐述了其德育思想中关于仁义法和“重义轻利”的内容,即:“以仁安人,以义正我”;“必仁且智”;“重义轻利”;“明道重志,行道养志”。而他提出的主要德育方法有:榜样示范法、情感陶冶法、自我教育法、循序渐进法、礼乐教化法。董仲舒所规定的道德教育内容,以及他提倡的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原则和方法,最终都是服务于统治阶级的,统治阶级正是凭借着这些理论武器来对民众进行思想上的控制,最终达到维护自身利益的目的。但是,其中也有体现人类社会统一的生活准则、弘扬民族道德传统、探讨教育规律和特点的积极一面。董仲舒把道德教育作为实现德治政治的根本手段,是顺应当时的历史发展需求的,它使阶级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和,推动了封建社会的进步,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它渐渐地变成了流于形式的虚伪说教,不仅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而且也阻碍了社会的进步。通过对董仲舒的德育思想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两方面辩证的客观评价,可以看出它对中国传统社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最后,站在现代的角度,针对现代人的精神状态和社会稳定发展所面临的危机,重新考察董仲舒的德育思想,从中得到启发和指导:大力推广和普及道德教育,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加强基础教育建设,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增强“德”在人才选拔中的比重;健全道德行为保护和道德评价制度,净化社会风气;以道德引领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国家的稳定和繁荣。在今后对其德育思想的借鉴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其中优秀的传统道德思想得以继续发展和传承。
【关键词】:董仲舒 性三品 德育思想 德才兼备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82-092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英文摘要5-10
- 绪论10-15
- (一) 课题的来源10-11
- (二) 研究的目的意义11
- (三) 国内研究现状11-14
- (四) 研究方法14-15
- 一、董仲舒的德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15-22
- (一) 时代背景15-16
- (二) 理论渊源16-22
- 1. 先秦儒家的人性论16-19
- (1) 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16-17
- (2) 孟子的性善论17-18
- (3) 荀子的性恶论18-19
- 2. 先秦儒家的修养论19-22
- (1) 孔子的修养论19-20
- (2) 孟子的修养论20-21
- (3) 荀子的修养论21-22
- 二、董仲舒德育思想的理论依据22-29
- (一) “性三品”论22-27
- 1. 分析和比较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22-23
- (1) 批驳孟子的性善论22-23
- (2) 对荀子的性恶论进行修正23
- 2. 提出“性三品”的理论23-25
- 3. 人性有待王者教化论25-27
- (二) 阴阳五行说27-29
- 三、董仲舒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29-34
- (一) 三纲五常思想29-30
- (二) 礼乐教化思想30-32
- (三) 仁义法和“重义轻利”思想32-34
- 1. “以仁安人,以义正我”32
- 2. “必仁且智”32-33
- 3. “重义轻利”33
- 4. “明道重志,行道养志”33-34
- 四、董仲舒对德育方法的探索34-37
- (一) 德育的目的34
- (二) 德育的方法34-37
- 1. 榜样示范法34-35
- 2. 情感陶冶法35
- 3. 自我教育法35
- 4. 循序渐进法35-36
- 5. 礼乐教化法36-37
- 五、董仲舒德育思想的总结与评价37-47
- (一) 董仲舒德育思想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37-41
- 1. 积极意义37-39
- (1) 对孔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37-38
- (2)提升统治者的道德素质,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38
- (3) 强化了“大一统”理论38-39
- 2. 消极影响39-41
- (1) 成为封建社会后期的精神枷锁39-40
- (2)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人的个性自由40-41
- (二) 董仲舒德育思想对当代的启示41-47
- 1. 推广对国民的伦理道德教育,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42-43
- 2. 普及道德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43-44
- 3. 增强“德”在人才选拔中的比重44-45
- 4. 健全道德行为保护和道德评价制度,净化社会风气45-46
- 5. 以道德引领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国家的稳定和繁荣46-47
- 结语47-48
- 注释48-49
- 主要参考文献49-51
- 致谢51-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爱臣;宋慧敏;;浅析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J];法制与社会;2008年06期
2 江万秀 ,李春秋;第一讲 中国德育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和任务[J];道德与文明;1991年06期
3 龚国润 ,陈跃刚;中国古代德育思想的人德观述论[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6期
4 江万秀 ,李春秋;第二讲 中国德育思想的历史发展[J];道德与文明;1992年01期
5 江万秀 ,李春秋;第三讲 中国德育思想的基本特点[J];道德与文明;1992年02期
6 江万秀 ,李春秋;第五讲 秦—唐时期德育思想的基本内容[J];道德与文明;1992年05期
7 陈凤英;中国德育思想发展的历史脉络[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01期
8 秦英君;中西德育思想之比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6期
9 刘如文;张梅;;读《中外德育思想研究文集》[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05期
10 沈洋东;梳理中华德育文明促进时代道德建设——评《中国德育思想史纲》[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文奎;;亚里斯多德的德育思想初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陈思莲;;邓小平德育思想与孔子德育思想的比较[A];海南省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入选论文集[C];2006年
3 杨涛;;终身德育思想是教师的灵魂——对叶圣陶先生终身德育思想的学习与实践[A];叶圣陶语文教学思想暨教育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屠棠;;素质教育的核心与陶行知德育思想的现实意义[A];第六期全国陶研骨干培训班文集[C];2001年
5 罗萍;;关于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思想的几点思考[A];中国名校卷(四川卷)[C];2013年
6 罗萍;;关于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思想的几点思考[A];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全国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科研成果集(四川卷)[C];2013年
7 杨涛;;终身德育思想是教师的灵魂——对叶圣陶先生终身德育思想的学习与实践[A];叶圣陶德育思想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陈时见;;蔡元培的德育思想述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梅汝莉;;试析陶行知德育思想的历史渊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荆世华;;“教人求真” “学做真人”——浅议陶行知的德育思想[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首届第三、四次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199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记者 李沙青;全国和谐德育思想学术研讨会在昆举行[N];云南日报;2009年
2 江一河;改革开放30年党的德育思想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北京市东方道德研究所原所长 国际儒学联合会普及委员会副主任 山东尼山圣源书院常务副院长 王殿卿;重德教是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N];光明日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长海;杜威德育思想与中国德育变革[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董蕾;邓小平德育思想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璐;朱熹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5年
2 雷小霞;试论成仿吾高校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启示[D];延安大学;2015年
3 郑晓莉;孔子和苏格拉底德育思想比较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5年
4 王瑾;孟子德育思想对当代道德教育的价值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4年
5 李利;《中庸》中的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河南大学;2015年
6 尚林晓;论老子的德育思想[D];安徽财经大学;2015年
7 吕鑫桐;先秦时期儒家德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研究[D];辽宁工业大学;2016年
8 张明初;老庄道家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9 高亮;《弟子规》德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10 孙辉;老子的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董仲舒德育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518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451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