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德不作为—理论分析及实践对策
发布时间:2017-07-02 04:16
本文关键词:论道德不作为—理论分析及实践对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关注社会道德现实的研究者通常以“道德冷漠”来描述和指称那些见义不为的道德现象,但这个概念误导性地将该现象的成因狭隘地归咎于心理学原因,从而掩盖了背后更深刻的伦理学机制;论文从法学中引入“不作为”概念来描述这一现象,即“道德不作为”——这种可引入性基于它们共同的特征:对义务的忽视。“不作为”在最一般意义上被理解为“没有做”,并不特别地与义务相关,但显然只有那些与义务相关的不作为现象才值得研究;而这样的不作为仍然是广泛的,涵盖认知、审美和道德的各个规范性方面。道德不作为的主要表现是对道德义务的忽略,包括对道德认知义务的忽视和对道德行动义务的忽视。道德不作为常常会得到负面评价,其概念本身可能包含了规范的意义,因此,应该特别说明,对超道德义务和不能作为的义务的忽视在道德上是可允许的。道德不作为的深层机制与意志软弱相关,但Davidson的意志软弱概念只适合于形而上方面,意志软弱还有心理学的方面和伦理学的方面。伦理学方面的表现是规范或理由的冲突,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将原因当作理由,而这样的理由至多是说明性的;在伦理学中,这样的说明性理由常常可以被还原到某些默认的规范性理由之下。各种规范性理由之间的冲突是伦理学意志软弱的成因,某些心理学(例如大脑处于无内容的紧急态势)软弱可以还原为理由的冲突。揭示了道德不作为的机制之后,三种伦理学策略就可以有针对性地给出,克服道德不作为需要意志力,对义务的认知、同情心的培养和德性品质的养成都是意志力的源泉。其中尤其是德性品质所形成的规范性的原因性力量,按照Sher的“品质因果论”论证,品质作为行动者的“构成性性状”(即“身体和心理状态的集合,其中的因素相互影响来保持一个人有意识的、理性行动的特征性方式。”),是比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更好的力量。
【关键词】:道德不作为 义务 意志软弱 理由 德性品质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82-0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0
- 导言10-14
- 第一章 “道德不作为”概念的缘起:对论题的两点说明14-21
- 第一节 为什么不是“道德冷漠”?14-17
- 第二节 “不作为”概念:从法学到伦理学的可能性基础17-21
- 第二章 从一般不作为到道德不作为21-33
- 第一节 一般意义上的不作为21-24
- 一、“不作为”的原初含义:义务无关的不作为21-22
- 二、义务相关的不作为22-24
- 第二节 道德不作为及其类型24-28
- 一、道德认知义务相关的道德不作为24-27
- 二、行动义务相关的道德不作为27-28
- 第三节 道德不作为所涉义务的限度28-33
- 一、道德不作为所涉义务的模糊性29-31
- 二、道德义务与超道德的要求31-33
- 第三章 道德不作为的伦理学说明:意志软弱与理由冲突33-48
- 第一节 道德不作为的临场表现及其分析33-36
- 第二节 道德不作为中的意志软弱36-40
- 第三节 道德不作为的伦理机制:理由冲突40-48
- 一、原因与理由40-42
- 二、道德不作为的理由冲突说明42-48
- 第四章 克服道德不作为的力量48-59
- 第一节 道德认知48-51
- 一、道德认知的来源48-50
- 二、面临的困境50-51
- 第二节 同情心51-54
- 一、同情心的理论基础52-53
- 二、同情力量的限制性53-54
- 第三节 德性品质54-59
- 一、George Sher的“品质因果论”54-57
- 二、德性品质57-59
- 结语59-60
- 参考文献60-63
- 后记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真;;道德义务与超道德的行为[J];伦理学研究;2008年05期
2 周艺;;浅析道德义务法律化的可行性[J];法制与社会;2009年16期
3 刘金凌;;道德义务理论溯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4 王s
本文编号:5085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508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