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论道德转型的现实困境与推进方略

发布时间:2017-07-16 04:03

  本文关键词:论道德转型的现实困境与推进方略


  更多相关文章: 道德转型 现实困境 市场经济 多元文化 主导价值观 推进方略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一直处于全面转型的历史时期。社会变革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但是,道德转型与经济转型的巨大落差、道德失范的泛滥和道德信仰的失落警醒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道德转型过程中何以遇到如此复杂的困境,如何推进道德转型与经济转型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文章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深刻的分析了道德转型的含义及背景、道德转型的社会动因以及社会道德转型的历史必然性。其次,详细的阐述了社会道德转型的复杂困境及其成因。最后,理论应联系实践,从具体的策略入手,探讨推进道德转型的新思路。文章认为,市场经济的确立,多元文化的交汇,传统道德的失落,构成了道德转型的基本诱因。然而,道德转型过程急遽与平缓的交织,主流价值与主导价值的裂变,道德现实与道德理想的错位,致使社会道德转型陷入复杂困境,明显滞后于经济转型。加强新伦理文化环境的建设,推进现代责任伦理建设,实现道德规范与法律制约的结合,发挥道德榜样的催化功能,建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体系,是化解道德转型困境的可行性方略。文章根据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运用历史分析法分析了社会道德转型的背景与动因,运用文献研究法和矛盾分析法研究了道德转型的复杂困境及其表现,运用系统分析法和因果分析法等多种科学方法探讨并提出了推进道德转型的基本方略。
【关键词】:道德转型 现实困境 市场经济 多元文化 主导价值观 推进方略
【学位授予单位】:燕山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2-05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7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0-12
  •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10-11
  •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11-12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5
  • 1.2.1 国内研究现状12-13
  • 1.2.2 国外研究现状13-15
  •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15-17
  • 1.3.1 研究内容15
  • 1.3.2 研究方法15-17
  • 第2章 社会道德转型的背景与动因17-25
  • 2.1 道德转型的实质及背景17-19
  • 2.1.1 道德转型的实质17-18
  • 2.1.2 道德转型的历史回溯18-19
  • 2.2 道德转型的社会动因19-21
  • 2.2.1 市场经济的确立19-20
  • 2.2.2 多元文化的交汇20-21
  • 2.2.3 传统道德的失落21
  • 2.3 社会道德转型的历史必然21-24
  • 2.3.1 社会转型的核心是经济转型22
  • 2.3.2 经济转型必然引起文化转型22-23
  • 2.3.3 文化转型必然导致道德转型23-24
  • 2.4 本章小结24-25
  • 第3章 道德转型的复杂困境25-33
  • 3.1 道德转型过程急遽与平缓的交织25-27
  • 3.1.1 经济发展需要道德转型加速25-26
  • 3.1.2 政治稳健致使道德转型平缓26
  • 3.1.3 文化堕距造成道德转型滞后26-27
  • 3.2 主流价值与主导价值的裂变27-29
  • 3.2.1 主流价值观多元化27-28
  • 3.2.2 主导价值观的畸变28-29
  • 3.2.3 主流价值观与主导价值观的冲撞29
  • 3.3 道德现实与道德理想的错位29-32
  • 3.3.1 善与恶的边界混淆29-30
  • 3.3.2 应然与实然的背反30
  • 3.3.3 濡化与涵化的失衡30-31
  • 3.3.4 行为与良心的落差31-32
  • 3.4 本章小结32-33
  • 第4章 推进道德转型的基本方略33-46
  • 4.1 加强新伦理文化环境的建设33-35
  • 4.1.1 弘扬优秀的传统伦理文化33-34
  • 4.1.2 吸收先进的西方伦理文化34-35
  • 4.1.3 构筑伦理文化的中西合璧35
  • 4.2 推进现代责任伦理建设35-37
  • 4.2.1 现代责任伦理的基本精神35-36
  • 4.2.2 推进责任伦理建设的途径36-37
  • 4.3 实现道德规范与法律制约的结合37-39
  • 4.3.1 法律中的道德因素37-38
  • 4.3.2 道德对法律的影响38
  • 4.3.3 法律和道德的边缘耦合38-39
  • 4.4 发挥道德榜样的催化功能39-42
  • 4.4.1 校正道德评价标准40-41
  • 4.4.2 发现与树立榜样41
  • 4.4.3 维护与宣传榜样的正能量41-42
  • 4.5 建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体系42-45
  • 4.5.1 重义轻利向义利统一的转换42-43
  • 4.5.2 个人主义向集体主义的回归43-44
  • 4.5.3 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领功能44-45
  • 4.6 本章小结45-46
  • 结论46-48
  • 参考文献48-5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50-51
  • 致谢51-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健明;社会主导价值观基本内涵探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S1期

2 张健明;论主导价值观建构的三个基本视角[J];求实;2004年S1期

3 刘小新;有关非主导价值观的初步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4 刘慧;试论大学生主导价值观教育[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5 何智林;时代呼唤社会主导价值观[J];自贡师专学报;1995年04期

6 卢桂平;社会转型时期主导价值观的确立及其基本原则[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7 童恒萍,宋军;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主导价值观的确立[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8 盛春晖;新时期主导价值观教育的内容[J];理论界;2003年01期

9 陈宪章;关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主导价值观的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年02期

10 张健明;论当代中国社会主导价值观[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宝玲;;浅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发展变迁[A];价值哲学发展论[C];2008年

2 王宝玲;;浅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发展变迁[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价值哲学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唐玲;;政府作为与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弘扬[A];讨论“三个代表”哲学思考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轩传树;;从主导价值观到主流价值观——试述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制度支撑[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5 李磊;谢莹;;对当代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塑造的积极思考——基于社会主导价值观与个人个性化价值意识辩证统一的分析[A];云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与探索[C];2009年

6 胡敏中;;中国当代主导价值观研究[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五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刘柏树;泸州物资:以诚信为主导价值观[N];中国企业报;2008年

2 龙丽英 史秀娥;加强青少年主导价值观教育[N];河北日报;2005年

3 张凤琦(作者系重庆社科院研究员);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当今中国的主导价值观[N];重庆日报;2006年

4 康健;从一元伦理到多元伦理[N];学习时报;2000年

5 南京大学历史学系 洪霞;良心与责任:转型时期英国社会的主导价值观[N];光明日报;2014年

6 新昌县教体局 王力红;推进基础教育创新 推动教育事业发展[N];绍兴日报;2008年

7 徐水县委书记 范永录;加强文化建设是当前的迫切任务[N];保定日报;2007年

8 孔悫 周晗;扬州17成果获省政府奖[N];扬州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章龙;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冲突与主导价值观的确立[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肖玲;论道德转型的现实困境与推进方略[D];燕山大学;2016年

2 李星辰;论中国社会转型期主导价值观的构建[D];河南大学;2009年

3 杨孟瑜;和谐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构建[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4 杨吉涛;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主导价值观的确立[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林;论社会主义转型时期主导价值观[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6 屠冬梅;我国当代大学生主导价值观的建构与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张珍忠;当代大学生主导价值观的构建及其路径探析[D];西北大学;2012年

8 李景鸿;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主导价值观的建构[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9 王利;中国转型社会主导价值观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10 张玉鹏;论社会文化转型期的主导价值观构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5469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5469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bf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