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道德”概念的形成及其伦理化考述
发布时间:2017-07-16 11:11
本文关键词:先秦“道德”概念的形成及其伦理化考述
【摘要】:考察先秦典籍,诸子各家所言的"道、德"源头上共通,从《尚书》、《周礼》到最初以孔子、老子、管子为代表的儒道法三家,其所论述的"道"与"德"都据古书,认为"道"是本体,"德"为性德。从"道德"一词的连用始,"道德"概念渐渐模糊于"仁义","道德"所言之物与古圣贤也渐行渐远。形而上之"道、德"具象化后等同于"德",进而等同于"仁义礼乐","道德"也逐渐成为一个伦理概念。
【作者单位】: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关键词】: 道 德 道德 伦理化
【分类号】:B82-092
【正文快照】: “德者,得也”,《说文解字》解释“德”为:“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从字体结构上,“德”从心、从行、从直,而“直”,《说文解字》云:“正见也。”这种解释可以说遵循了“德”的原始意义,体现了古文经学的一贯精神,“道”与“德”就其本源而言,应是指以“天命”为准则的“行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刚;;科技伦理化何以可能?[J];科学学研究;2010年11期
2 赖志凌;;伦理化的社会关系与中国传统国家两重性[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3 朱四海;;论反哺政策的伦理化调整[J];经济学家;2008年06期
4 朱宝信;为何把政治性人权伦理化?──赵汀阳先生《有偿人权和做人主义》献疑[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5 郑晓江;中国人死亡态度之检讨——死亡的伦理化[J];上饶师专学报;1999年05期
6 谢芳;王学锋;;我国家庭消费的非伦理化现象及成因[J];中州学刊;2008年01期
7 杨新磊;;“娱乐化”的“去伦理化”本质及忧思[J];伦理学研究;2011年02期
8 汪建云;;科技伦理化呼唤哲学复兴[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年04期
9 于晴;;自然的伦理化与人生之“意”的形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10 江雪莲;关于政治伦理化问题的思考[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本文编号:5483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548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