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生态伦理建构的哲学基础: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发布时间:2017-08-14 01:23

  本文关键词:生态伦理建构的哲学基础: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更多相关文章: 生态伦理 主体性 主体间性 实践唯物史观


【摘要】:面对主体性范式下人与自然之间的二分状态及由此产生的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土地沙漠化等生态伦理失范问题,实践唯物史观基础上的主体间性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思路。实践唯物史观基础上的主体间性,一方面反对主体性范式下人对自然的主宰和滥用,指出人与自然之间是基于实践基础上的交互性(主体间性)关系,为"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生态伦理关系的形成提供方法论依据;另一方面主张消除人与自然对立状态产生的社会根源——私有生产方式的存在,为"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生态伦理关系的形成提供社会基础。
【作者单位】: 泰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生态伦理 主体性 主体间性 实践唯物史观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2&ZD036) 泰州学院教授(博士)科研基金研究项目(TZXY2013JBJJ009)
【分类号】:B82-058
【正文快照】: 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土地沙漠化等生态危机的出现,让中西方社会走上反思现代文明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而探寻以“人与自然和谐一体”为内容的生态伦理建构之路。这其中,生态主义“荒野自然观”成为众多理论中构建“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生态伦理、化解生态危机颇具影响的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文君;杜学元;;从羌族民俗文化透视羌族女性社会地位的变迁[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2 赵秀花;;邓小平的发展思想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3 王浩斌;;试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正义观及其理论构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4 王海斌;;论马克思实践观的主体向度[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5 邵艳军;;试论生态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内在联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6 何丽;刘管平;巫丛;;海外对华城市史研究综述[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2期

7 于忠龙;陈乃新;;论竞争法只调整竞争关系[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1期

8 孙晋;;产融结合及其主要法律形式论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9 谢青松;;《物权法》的伦理审视[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10 袁家群;论人的最高本质及其同劳动、社会的关系——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人的本质学说”的新探索[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王涛;皮明建;高鹏;;农用地价格研究[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9年卷(下册)[C];2009年

4 李杨;;具体性的追寻——读马尔库塞《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5 马尔库塞;李杨;;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6 邱国良;郑延恒;;论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民主沟通[A];2009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高峰;;社会秩序何以可能?——基于存在论的研究视角[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彭希义;;少数民族农民工城市文化适应问题研究——基于贵阳花溪区彝族农民工群体的调查[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刘琳;;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三题论略[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10 邹平林;杜早华;;在私人道德与制度伦理之间——“小悦悦事件”带来的伦理反思[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夏菲;论英国警察权的变迁[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秦曼;海洋渔业资源资产的产权效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余正琨;论科学发展观对三大规律认识的丰富与发展[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7 任雪萍;企业管理价值生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8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刘宇辉;高等教育视角下的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10 周旋;“公私财物”之内涵分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晓玲;以农地为依托构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徐本禹;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任士春;巢湖市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4 李静;大学生大爱精神培育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郭云英;统筹城乡视域中的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6 苏焕菊;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7 宋浩;民族性与比较科学哲学[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姚士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国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中的民生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胡警月;马克思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比较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俊敏;知识经济时代与生态伦理研究[J];软科学;2000年03期

2 田秀云,张冬梅;生态伦理原则探微[J];社会科学论坛;2000年12期

3 王泽应;论道家生态伦理的现代价值[J];湘潭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4 王风先;论生态伦理的新内涵[J];郑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5 彭家斌;生态伦理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功能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01年02期

6 王琪;企业生态伦理的时代价值[J];理论学刊;2001年04期

7 朱晓华,张贵祥;生态伦理的建构及其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探讨[J];人文地理;2001年03期

8 张焕明;生态伦理:学科反思与遵循原则[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1年06期

9 熊小青;浅谈生态伦理中人的主体性[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10 王风先;生态伦理建设的几个问题[J];青岛化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东生;罗艳梅;;科学发展观背景下公众生态伦理教育研究[A];第5届教育教学改革与管理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张泽;;把生态伦理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基础[A];云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与理论探索[C];2010年

3 王立宽;;构建生态文明的基础——生态伦理[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徐嘉;;简论儒家生态伦理及其现代价值[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5 王志捷;;儒家生态伦理的特色与合理性[A];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三辑)[C];2004年

6 卢武强;;生态伦理与小康建设[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7 吴春红;余超波;;重塑生态伦理 建设生态文明[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8防灾减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李睿璞;卢新海;喻燕;韩t,

本文编号:6700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6700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1f7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