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陈云经济伦理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9 01:07

  本文关键词:陈云经济伦理思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陈云 经济伦理 共产主义道德 计划经济


【摘要】:经济伦理是指在经济活动中形成的各种伦理关系以及协调处理这些关系的伦理规范与原则的总称,它是伦理学学科中的一个特殊领域。陈云同志作为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参加了新中国建国前的革命斗争,参与了新中国建国后的经济建设,其经济伦理思想的来源真实丰富。他从宏观上对经济与道德之间的关系作出了剖析,并且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本文立足于陈云同志所处时代,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对其从形成、发展、特征及意义等各方面做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论述。在此基础上详细梳理了陈云经济伦理思想提出的历史脉络,并具体分析了陈云经济伦理思想的特点,以及如何在实践中运用这些思想。同时,结合哲学、经济学、史学的相关知识分析研究了陈云在经济与道德的关系,义与利,公平与效率三个基本关系上所提出的富有创见的思想。陈云同志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在长期革命实践中总结和摸索出来的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他的经济伦理思想深化了共产主义道德的中国特色,对社会主义经济伦理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伦理参考。
【关键词】:陈云 经济伦理 共产主义道德 计划经济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2-05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绪论7-14
  •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7-8
  •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8-11
  • (一) 国内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8-11
  • (二) 国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11
  • 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11-14
  • (一) 研究目标11-12
  • (二) 研究内容12
  • (三)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12-14
  • 第一章 陈云经济伦理思想的形成14-25
  • 一、陈云经济伦理思想产生的背景14-16
  • (一) 个人生平经历14-15
  • (二) 历史背景15-16
  • 二、陈云经济伦理思想的理论来源16-21
  •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17-18
  • (二) 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影响18-20
  • (三) 党中央早期领导人思想的影响20-21
  • 三、陈云经济伦理思想的实践依据21-25
  • (一) 革命斗争中的实践养成22-23
  • (二) 长期从事经济工作的实践积累23-25
  • 第二章 陈云经济伦理思想的内容、特点及落实手段25-45
  • 一、对于经济发展的伦理价值诉求25-29
  • (一) 坚持共同富裕,提振社会风气25-26
  • (二) 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26-27
  • (三) 促进共产主义道德观念的健全与发展27-29
  • 二、实践的经济道德观29-36
  • (一) 务必保障群众的物质生活29-30
  • (二) 公平公正的生产分配观念30-31
  • (三) 合理的义利观念31-32
  • (四) 追求和谐的发展观念32-33
  • (五) 富含道德关怀的社会保障观念33-34
  • (六) 朴实的共产主义道德培育观念34-36
  • 三、陈云经济伦理思想的特点36-39
  • (一) 不能孤立看道德,建设要有全面性36-37
  • (二) “一起抓”——经济发展和道德发展的统一性37-38
  • (三) “唯实”——道德建设理论与实际的高度统一38-39
  • (四) “注意西方腐朽思想的渗入”——道德建设要有鲜明的政治方向39
  • 四、落实经济伦理思想内容的手段39-45
  • (一) 计划还是市场——以宏观调控促进公平正义39-41
  • (二) 以改革方式促进社会道德进步41-42
  • (三) 运用经济规律,进行道德建设42-43
  • (四) 运用调研与数据手段把握社会道德发展方向43-45
  • 第三章 陈云经济伦理思想的意义45-51
  • 一、经济伦理思想的现代理论意义45-47
  • (一) 推进了伦理学与经济学的融合45-46
  • (二) 深化了共产主义道德的中国特色46-47
  • (三) 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伦理参考47
  • 二、经济伦理思想的实践意义47-51
  • (一) 多样的经济手段可以有效推进道德进步48-49
  • (二) 正确的经济伦理思想有利于经济的快速发展49
  • (三) 有利于促进经济稳定与社会和谐49-51
  • 结语51-52
  • 参考文献52-55
  • 致谢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向玉乔;论环境文学中的生态经济伦理思想[J];东南学术;2001年03期

2 余达淮,刘戎;浅论西方当代经济伦理思想的矛盾冲突[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3 王小锡,汪洁;中国传统德性主义经济伦理思想探微[J];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04期

4 程荣尧,汪荣有;论西方市场经济伦理思想的嬗变[J];天府新论;2002年01期

5 朱春晖;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思想研究的一部力作——评章海山教授的《经济伦理——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思想研究》[J];湘潭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6 施国胜;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思想的新作——评《经济伦理——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思想研究》[J];道德与文明;2002年01期

7 余达淮;当代西方经济伦理思想的矛盾冲突与特点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05期

8 陈泽环;当代经济伦理指导思想的深入阐发——评《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研究》[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2年02期

9 余达淮;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研究述析[J];高校理论战线;2003年04期

10 王初根,肖接增;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济伦理思想[J];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马祥林;;儒家经济伦理思想的指导性[A];孔学研究(第十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张溢木;;人本与德性的交替:古希腊经济伦理思想主要特征——以古希腊两部史诗为例[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李玲;;浅析儒家经济伦理思想在新加坡经济发展中的运用[A];孔学研究(第十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苏平富;贺新春;;朱熹的经济伦理思想及其时代价值[A];02’中国北海《朱熹思想与以德治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余达淮;;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等经济伦理思想的批判与继承[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6 左兴玲;;浅析儒家“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经济伦理思想[A];孔学研究(第十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何绍铭;;邓小平的经济伦理思想初探[A];纪念邓小平(下卷)——北京市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汪荣有;;中国古代交换伦理观[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湖北日报评论理论部主任 袁新民;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的深层解读[N];湖北日报;2010年

2 ;市场经济大师的伦理思考[N];光明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余达淮;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 王玉生;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的近代演变[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李兴;《盐铁论》经济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4 汪洁;中国经济伦理思想转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5 汤曾;《管子》经济伦理思想[D];东南大学;2006年

6 胡忠雄;正其谊以谋其利[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周俊敏;《管子》经济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8 聂文军;亚当·斯密经济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彤雯;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及其意义[D];哈尔滨师范大学;2009年

2 康哲;三十年来中国经济伦理思想的发展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1年

3 李婷婷;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思想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4 王宝国;《盐铁论》的经济伦理思想及其历史影响[D];华侨大学;2005年

5 张强;李鸿章经济伦理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韩启军;先秦儒家经济伦理思想与当代经济伦理建构[D];青海师范大学;2012年

7 吴蔷;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8 梁国勇;张謇的经济伦理思想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3年

9 邓成君;论马克思对斯密经济伦理思想的批判和超越[D];扬州大学;2015年

10 柯溢能;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兰州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6977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6977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f32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