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伦理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7 00:34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伦理思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莱茵报》时期 伦理思想 道德利益关系 价值立场
【摘要】:马克思虽然没有撰写过“纯粹”的伦理学著作,但伦理思想仍然是其思想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有其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马克思早期伦理思想是马克思伦理思想的孕育时期,是其伦理思想的逻辑起点。马克思早期伦理思想的发展是一个充满了困惑、探索和反思的过程,而《莱茵报》时期是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马克思正式开始革命活动,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对其后来伦理思想特质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马克思的“《莱茵报》时期”从纯粹的时间意义上是指马克思在莱茵报工作的阶段,具体来说就是指从马克思1842年4月为《莱茵报》撰稿到1843年3月退出《莱茵报》的一年左右的时间。如果从纯粹的时间概念出发,似乎把一年左右的生活经历标记为“时期”,即便只是对马克思个人的人生历程而言都有故作“宏大叙事”的嫌疑,更遑论针对于更为广大的叙事对象。但若是从马克思伦理思想的发展历程来看,《莱茵报》的生活经历的确可以标示为一个“时期”,也就是说这是马克思伦理思想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当然,马克思该时期思想的发展变化并不是个人纯粹思辨的结果,而是时代背景、个人经历和本人思想提炼的共同结果,这些也使得他这一时期的伦理思想具有了鲜明的特色,为确立“马克思《莱茵报》时期”提供了重要的参照。从总体上看,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伦理思想仍然保持着西方近代启蒙伦理思想的思维逻辑,他时常诉诸理性、自由等价值观念来批判普鲁士的专制统治,反对封建势力和宗教力量对人的摧残和压抑。但是,在后来遭遇到许多现实物质利益问题的时候,马克思逐渐走出启蒙伦理思潮和黑格尔思辨哲学的场域,开始从现实生活中去探究道德与利益的关系问题,发现道德的现实生活基础和人们道德动机对立背后的根源,进而确立了以是否符合广大贫苦劳动者的利益作为道德评判标准的价值立场,这与他以后确立的无产阶级的价值立场、人类彻底解放的价值目标相互印证、一脉相承。马克思对启蒙伦理思想的扬弃过程主要表现为:在《莱茵报》初期,马克思仍信奉着启蒙伦理的精神,结合《莱茵报》时期所遇到的问题,他提出了“精神自由是人类的本性”、“道德是一种本身神圣的独立领域”、“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等具有启蒙伦理色彩的观点;但是在《莱茵报》工作的后期,马克思遭遇了诸多的现实利益问题后,他对启蒙伦理思想进行了反思,提出了“出版自由是人民的特权”的观点、对黑格尔理性主义国家观有了最初怀疑、对物质利益问题有了初步发现。在对这些现实生活的物质利益问题的深入分析中,马克思发现了道德与利益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他发现了书报检查令背后的利益问题、新闻出版自由背后的利益矛盾、法背后隐藏的私人利益取向,在厘清现实的利益关系的同时,马克思深刻地认识到道德与利益之间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莱茵报》被查封后,马克思从社会舞台退回了书房,潜心研究,在道德与利益关系问题上有了突破性的认识。可以说,利益问题是马克思走出唯心史观,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阿莉阿德尼之线。在确立了利益是道德的基础后,马克思看到了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分歧都是基于对私人利益的牵绊,但是他认为真正的道德不能建立在私人利益的基础之上,而是应该以是否符合广大贫苦劳动者的利益作为道德评判的标准,国家和社会制度也应该体现人民的利益,这预示着马克思道德价值立场的初步确立。可以看出,《莱茵报》时期马克思的伦理思想虽然较为繁杂,但是该时期伦理思想的变化也是非常明显的,马克思伦理思想的理论特质已经初步形成,伦理思想的论域也初步构建。马克思伦理思想的独特特质体现为:明确了道德的现实生活基础、初步确立了自己的道德价值立场;伦理思想的理论论域初步构建表现在:对道德起源和本质问题的初步思考,对道德价值目标的最初确认,伦理学研究方法的初步形成。总的来说,《莱茵报》的工作经历为马克思伦理思想的转变提供了重要条件,为马克思伦理思想特质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为其以后探讨的一切道德问题埋下了种子,可以说,没有《莱茵报》时期,就没有马克思以后伦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关键词】:《莱茵报》时期 伦理思想 道德利益关系 价值立场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2-0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3
- 绪论13-33
- 一、本选题的理论、现实意义13-15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15-30
- 三、本文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30-31
- 四、本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31-33
- 第一章 马克思的“《莱茵报》时期”33-53
- 第一节 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时代背景33-40
- 一、19世纪初期的西欧社会34-35
- 二、19世纪初期的德国社会35-40
- 第二节 马克思“《莱茵报》时期”之前的生活经历40-48
- 一、马克思的家庭背景及其影响40-42
- 二、马克思的中学时代42-43
- 三、马克思的大学时代43-48
- 第三节 马克思在《莱茵报》的工作经历48-53
- 一、《莱茵报》的背景48-49
- 二、马克思主编《莱茵报》后的作为49-50
- 三、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主要著述50-53
- 第二章 《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对启蒙伦理的扬弃53-76
- 第一节 近代启蒙伦理思想的回溯53-61
- 一、18世纪法国启蒙伦理思想53-56
- 二、德国古典哲学的伦理思想56-60
- 三、英国功利主义的伦理思想60-61
- 第二节 《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对启蒙伦理思想的汲取61-68
- 一、精神自由是人类的本性61-66
- 二、道德是一种本身神圣的独立领域66-67
- 三、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67-68
- 第三节 《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对启蒙伦理的反思68-76
- 一、出版自由是人民的特权69-71
- 二、对黑格尔理性主义国家观的最初怀疑71-74
- 三、对物质利益问题的初步发现74-76
- 第三章 《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关于道德基础问题的新思考76-98
- 第一节 西方近代思想史上关于道德基础问题的探究76-84
- 一、神启论76-77
- 二、人性论77-82
- 三、自然本能论82-84
- 第二节 《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对道德与利益关系问题的发现84-93
- 一、书报检查令背后的利益问题84-86
- 二、新闻出版自由背后的利益矛盾86-90
- 三、法背后隐藏的私人利益取向90-92
- 四、道德与利益不可分割92-93
- 第三节 马克思关于道德与利益思想的发展演化93-98
- 一、市民社会是私人利益实现的现实舞台94-95
- 二、“物质利益之谜”的科学解答95-98
- 第四章 《莱茵报》时期马克思的道德价值立场98-112
- 第一节 西方近代伦理思潮的形式化和抽象性98-104
- 一、以上帝的意志来衡量98-99
- 二、以知识或理性精神来评判99-100
- 三、以快乐和利益的满足来权衡100-103
- 四、以良心为准则来判析103-104
- 第二节 《莱茵报》时期马克思道德价值立场的初步确立104-109
- 一、反对从私人利益出发进行道德评判105-106
- 二、只有符合广大贫苦劳动者的利益才是合乎道德的106-107
- 三、国家和社会制度应该体现人民的利益107-109
- 第三节 马克思道德价值立场的演化和升华109-112
- 一、确立人类解放的价值取向109-110
- 二、确认人类解放的价值主体110-112
- 第五章 马克思“《莱茵报》时期”伦理思想的定位112-120
- 第一节 马克思伦理思想理论特质的初步形成112-115
- 一、明确道德的现实生活基础112-113
- 二、伦理学价值立场的初步确立113-115
- 第二节 马克思伦理思想论域的初步构建115-120
- 一、道德起源和本质问题的初步思考115-116
- 二、道德价值目标的最初确认116-118
- 三、伦理学研究方法的初步形成118-120
- 结语120-121
- 参考文献121-125
- 附录125-126
- 后记12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晓绵;黄泰轲;;康德论道德教育中的叙事应用[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4期
2 郑晓绵;;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伦理思想研究[J];伦理学研究;2015年02期
3 王庆英;;试论青年马克思走出黑格尔哲学的思想历程——从《莱茵报》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J];南方论刊;2013年09期
4 杨文圣;;论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自由观[J];前沿;2012年18期
5 王力;;《莱茵报》时期马克思的自由思想深层探析[J];学术论坛;2011年03期
6 李培超;;马克思早期伦理思想探析[J];伦理学研究;2010年06期
7 李淑梅;;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政治哲学思想[J];哲学研究;2009年06期
8 李培超;苏玲;;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伦理突破——论马克思伦理思想的特质[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06期
9 段忠桥;;《莱茵报》时期使马克思苦恼的“疑问”是什么[J];学术研究;2008年06期
10 张亮;;在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前夜——《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的再考察[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本文编号:8063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806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