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基于经济哲学视角的斯密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5 01:41

  本文关键词:基于经济哲学视角的斯密问题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斯密问题 利己 利他


【摘要】:当代经济社会,经济与伦理相互依存、紧密联系,但在社会经济实践中出现的道德困境却一直困扰着人们。人作为社会性动物,首先是以类的方式存在,其次才是以个体的形式存在。因此人时刻处于“利己”与“利他”的选择之中,处理好经济社会实践中“利己”与“利他”的关系对推动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在诸多经济伦理理论和研究方法中,亚当·斯密对经济与伦理关系的见解独特而又深刻。亚当·斯密面对18世纪前工业资本主义的英国社会现实,探讨了社会经济、社会伦理以及法律制度等基本问题,运用“同情”、“看不见的手”等原理整合出一个井然有序、和谐有益的人类社会,初步形成了市场社会的经济理论和道德学说。因此,研究亚当·斯密的思想学说,发掘其中精华,对于现代市场经济及其道德伦理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富有直接的现实参考价值。本文围绕当代社会经济与伦理的矛盾关系,探索斯密《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中“斯密问题”的内涵,研究“斯密问题”在当代中国的新形态与破解。论文首先对斯密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渊源进行分析。17一18世纪的英国的社会生产方式与社会制度止处于转变之中,封建性质的行会手工业逐渐瓦解,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得到快速发展,农民和封建贵族急剧分化,新兴资产阶级迅速发展,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这构成了斯密学说的时代背景。休谟的同情理论和自由贸易理论、哈奇森的道德思想、曼德维尔的“私恶即公利”以及法国重农学派的自然秩序等,共同形成斯密经济伦理学说的理论前提。其次通过分析斯密在《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中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学说,得出“斯密问题”在理论上是一个伪问题,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是真实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斯密借用斯密学说中“看不见的手”对市场的调节作用和“旁观者的同情”对道德的约束作用,提出对“斯密问题”的解决方案。再次,考察“斯密问题”的历史解读和内在逻辑层次。分析德国历史学派、边际效用学派以及马克思对“斯密问题”的解读。从《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之间的“斯密问题”、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与道德的“斯密问题”及人类社会普遍面临的“斯密问题”,从这三个层次来解读“斯密问题”的逻辑内涵。最后,研究“斯密问题”在当代中国社会的新形态及破解,提出以法治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以伦理道德建设促进社会合理发展、以社会监督管理加强公民道德制度的规范等来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斯密问题”。
【关键词】:斯密问题 利己 利他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82-053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8
  • 导言8-12
  • (一) 选题意义8
  • 1. 理论意义8
  • 2. 现实意义8
  • (二) 学术界研究现状8-10
  • 1. 国外学者研究现状9
  • 2. 国内学者的研究9-10
  • (三) 逻辑框架、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10-12
  • 1. 逻辑框架10-11
  • 2. 研究方法11
  • 3. 创新之处11-12
  • 一、“斯密问题”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渊源12-18
  • (一) “斯密问题”的时代背景12-13
  • 1. 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12-13
  • 2. 新旧社会制度的交锋13
  • (二) “斯密问题”的思想渊源13-18
  • 1. 休谟的间情论和自由贸易理论14-15
  • 2. 哈奇森对斯密的影响15-16
  • 3. 曼德维尔的“私恶即公利”16
  • 4. 法国重农学派的“自然秩序”16-18
  • 二、斯密对“斯密问题”的探索与解决18-24
  • (一) “斯密问题”的解读18-21
  • 1. 经济学解读--利己不等于自私18-19
  • 2. 伦理学的解读--利他不排除利d19-20
  • 3. 并非问题的“斯密问题”20-21
  • (二) 斯密对“斯密问题”的解决21-24
  • 1. “旁观者的同情”对道德的约束作用21-22
  • 2. “看不见的手”对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22-23
  • 3. 斯密对“斯密问题”的解决23-24
  • 三、“斯密问题”的历史与逻辑考察24-30
  • (一) “斯密问题”的历史解读24-26
  • 1. 德国历史学派24-25
  • 2. 边际效用学派25-26
  • 3. 马克思对“斯密问题”的解读26
  • (二) “斯密问题”逻辑层次考察26-30
  • 1. 《道德情操论》与《国富论》之间的“斯密问题”27
  • 2. 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与道德关系的“斯密问题”27-28
  • 3. 人类社会普遍面临的斯密问题28-30
  • 四、“斯密问题”在当代中国的新形态与破解30-35
  • (一) “斯密问题”在当代中国的发展30-33
  • 1. 效率与公平的问题30-31
  • 2. 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矛盾31-32
  • 3. 经济的发展与道德失范同时并存32-33
  • (二) “斯密问题”在当代中国的破解33-35
  • 1. 以法治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33-34
  • 2. 以伦理道德建设促进社会合理发展34-35
  • 结语35-36
  • 注释36-38
  • 参考文献38-41
  • 致谢41-4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齐平;;全球经济困局的根源 从温家宝引《道德情操论》产生的反思[J];中外管理;2009年03期

2 杨思卓;;行而不乱的警世钟——读《道德情操论》[J];名作欣赏;2010年34期

3 罗卫东;老调重弹:研究型翻译的重要 从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的中译本说起[J];博览群书;2005年03期

4 潘启雯;;亚当·斯密的伦理关切与道德焦虑——评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J];现代企业文化(上旬);2008年06期

5 李永增;;总理荐书 共享财富[J];中国石油石化;2009年04期

6 刘琪;;经济生活中的道德约束——解读《道德情操论》[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9年04期

7 张静;赵京娟;;对“斯密问题”的解读——简论《道德情操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2期

8 张蕾蕾;;《道德情操论》读后[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1年02期

9 杜帮云;米加宁;;《道德情操论》之“正义”解读[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10 张习;;从事市场经济活动应具备的美德——解读《道德情操论》第六卷[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7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翟晓南 青岛远洋船员学院院长办公室;《道德情操论》的时代启示[N];中国远洋报;2010年

2 河北 蔡晓辉;温总理为何屡荐《道德情操论》[N];嘉兴日报;2009年

3 上海伦理学会会长、教授 朱贻庭;《道德情操论》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N];文汇报;2009年

4 罗卫东 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思想史梳理是跨学科对话的基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5 中央党校教授 辛鸣;道德:一种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调节手段[N];北京日报;2009年

6 新竹市台湾清华大学经济系教授兼系主任 赖建诚;亚当·斯密的两个面貌(下)[N];东方早报;2013年

7 徐杰;获得财富的操守底线[N];学习时报;2013年

8 陈小康 顾鲁晓 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重庆市江北区人民法院;道德 人类文明的遗传密码[N];人民法院报;2014年

9 记者 李念;回过头去请教亚当·斯密[N];文汇报;2009年

10 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院长、教授 傅红春;经济学对“幸福”的离弃与回归[N];光明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时继锋;“斯密问题”与和谐社会人的构建[D];吉林大学;2012年

2 武阳;“斯密问题”的法理学解释[D];西南政法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庆新;基于经济哲学视角的斯密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2 武洪洲;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对我国道德建设的启示[D];兰州大学;2009年

3 赵媛媛;论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中道德判断的一般准则[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王昕;《道德情操论》的行为合宜性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5 宣正林;同情,美德与正义[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徐涛;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中人性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7 张卓莉;经济与伦理的统一[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高华;亚当·斯密“合宜”思想探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9 徐凤果;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的人性结构理论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10 王太盈;斯密思想的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8536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8536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77a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