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孟子的幸福观及其当代启示

发布时间:2017-09-25 04:03

  本文关键词:孟子的幸福观及其当代启示


  更多相关文章: 孟子幸福观 性善论 幸福层次 幸福实现


【摘要】:幸福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不断追求幸福的历史。孟子是中国古代历史中占有重要一席之地的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但是关于孟子的幸福观及其当代启示的探讨却没有在当代学术界的研究中充分展开。《孟子》一书中没有出现“幸福”的字眼,不过孟子却多次提到“乐”。本文认为,孟子的“乐”具有多层含义,最主要一层含义就是“幸福”。其“幸福”是指实现了某种欲望、目标和理想后,得到精神上的某种满足和心理上的愉悦体验。孟子的幸福观深深扎根于性善论的基础上,在此基础上,其幸福可以划分为利欲幸福、家庭幸福、道德幸福、民生幸福等几种形态和境界。与此相应,获得这几种幸福的途径与方法也不同。“道义”标准是获取利欲幸福的前提条件,践行“孝悌”是实现家庭幸福的重要基础,“求诸于己”是实现道德幸福的基本途径,“仁政”是实现民生幸福的主要保障。孟子的幸福追求虽然十分美好,但并非没有缺陷,无论是幸福形态本身还是实现幸福途径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孟子的幸福观是一笔厚重的思想财富,本文最后结合当代社会实际,揭示其当代价值,以帮助和引导当代人正确、科学、合理地追求幸福。
【关键词】:孟子幸福观 性善论 幸福层次 幸福实现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82-092
【目录】:
  • 中文摘要2-3
  • Abstract3-4
  • 中文文摘4-6
  • 目录6-8
  • 绪论8-18
  • 一、选题缘由及其意义8-10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0-15
  • 三、主要研究方法15-16
  • 四、论文创新之处16-18
  • 第一章 幸福观与孟子18-30
  • 第一节 幸福与幸福观的解析18-22
  • 第二节 孟子幸福观简介22-30
  • 第二章 孟子幸福思想层次述评30-46
  • 第一节 “食色”的利欲幸福30-33
  • 第二节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的家庭幸福33-37
  • 第三节 “反身而诚”的道德幸福37-40
  • 第四节 “与民同乐”的民生幸福40-43
  • 第五节 孟子幸福观之评析43-46
  • 第三章 孟子幸福实现途径述评46-60
  • 第一节 “道义”标准是获取利欲幸福的前提条件46-48
  • 第二节 践行“孝悌”是实现家庭幸福的重要基础48-51
  • 第三节 “求诸于己”是实现道德幸福的基本途径51-54
  • 第四节 “仁政”是实现民生幸福的主要保障54-57
  • 第五节 孟子幸福实现途径之评析57-60
  • 第四章 孟子幸福观的当代启示60-76
  • 第一节 家庭幸福对构建当代家庭伦理的启示60-66
  • 第二节 道德幸福对重构当代人精神家园的启示66-69
  • 第三节 民生幸福对建设当代幸福社会的启示69-76
  • 结语76-78
  • 参考文献78-82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82-84
  • 致谢84-86
  • 个人简历86-8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丹;;从孟子“三乐”管窥儒家伦理观的道德价值及现代意义[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2 张方玉;;生活何以更加幸福:儒家传统幸福观及其现代启示[J];道德与文明;2010年05期

3 唐永进;;提升全民文明素质:幸福生活的必由之路[J];道德与文明;2013年02期

4 崔雪茹;周国强;;孟子论“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5 郭齐勇;孔孟儒学的人格境界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6 金银润;;义、德性与幸福——在孟子和亚里士多德之间[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8年S1期

7 张玲莉 ,刘永成 ,韩剑英;社会变革与现代人的“精神家园”[J];科学中国人;2005年10期

8 孔德生;蔡丽;;关于“幸福”的中西方哲学探讨[J];理论探讨;2010年06期

9 徐朝旭;;孔孟集体主义幸福观对建设幸福社会的启示[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10 张静;;中西幸福观之比较[J];山东社会科学;2008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刚;中国传统幸福观的历史嬗变及其现代价值[D];黑龙江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9152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9152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fe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