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子为父隐”到“窃负而逃”——儒家伦理亲亲与仁民之困
发布时间:2017-09-27 22:08
本文关键词:从“子为父隐”到“窃负而逃”——儒家伦理亲亲与仁民之困
【摘要】:儒家伦理以孝悌为行仁的起点,以一体之仁为行仁的终点,其中,爱路人是行仁的关键节点。但由于儒家一贯强调差等之爱,因此,在亲亲与仁民发生冲突时,"门内之治恩掩义,门外之治义断恩"的道德教训往往形同虚设。由《论语》"子为父隐"、《孟子》"窃负而逃"这两个案例可以看出,从孔孟开始,"私恩"与"公义"孰轻孰重的天平已经错误的倾斜,孝道近乎无条件优先的情理逻辑最终导致了行仁的起点背离了关键点,由此暴露出儒家伦理的狭隘与矛盾。
【作者单位】: 曲靖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关键词】: 儒家伦理 私恩 公义 矛盾
【分类号】:B82-0
【正文快照】: 自2002年复旦大学刘清平教授发表《美德还是腐败?——析〈孟子〉中有关舜的两个案例》以来,儒家伦理在多大程度上要对中国式腐败负责这一关切现实的问题得到学界的热烈讨论和持续关注。儒家伦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核心的组成部分,其思想魅力需要重新审视,但作为诞生在小农经济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董平;;“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儒家道德哲学之“伦理生态”系统的形成[J];哲学研究;2006年06期
,本文编号:9321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932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