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类突发性群体事件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31 03:21
本文关键词:环保类突发性群体事件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摘要】:我国经济在不断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是伴随着工业化发展的进程的,长期以来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为主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导致环境不断的恶化,人民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面临着威胁。世界银行发布《中国污染代价》报告显示,中国每年约有75万人因空气污染和水污染而过早死亡,其中有35万至40万人因为城市空气的严重污染而早亡①。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城市化进程中不断加剧的城市污染,中国城市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将遭受严重质疑。 长期以来,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了环境污染的不断恶化,民众在享有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对环境问题也越来越重视。一旦民众感知到政府引进的大型化工项目可能带来环境的污染,又无法通过正常的渠道表达诉求时,就会通过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形式,给政府施加压力。目前,此类突发性群体事件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中的一种不和谐现象,给我国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政府公信力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如果任由其发展,不采取积极的措施,将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内对于突发性群体事件的研究已有很多,但是专门针对环保类突发性群体事件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对环保类突发性群体事件的进行深入而细致的研究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 本文通过对厦门PX事件、大连PX事件和宁波镇海PX事件三个典型的环保类突发性群体事件的深入分析研究,探索和发现有环境问题引起的突发性群体事件的特点和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减少和避免此类事件不断反复发生的策略。本文认为导致环保类突发性群体事件不断反复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在引进大型项目时,盲目的追求GDP的增长,忽略了民众对于良好环境的强烈诉求。正是这种急功近利的政绩观导致政府官员在引进大型化工项目时控制社会舆论、消极面对群众上访、脱离群众决策。而环境评估体系的不健全,监管不利是导致此类突发性群体事件频发的制度原因。政府公信力受到质疑是环境问题引起的突发性群体事件发生后迅速蔓延的重要原因之一。针对环保类突发性群体事件发生的原因,本文提出了改变政绩观、畅通双向沟通渠道、建立环境评估机制、完善民众参与机制、提升政府公信力等对策,以期可以从源头上减少和避免此类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突发性群体事件 环保问题 PX项目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631.43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7
- 目录7-9
- 一、绪论9-16
- (一) 问题的提出9-10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5
- 1. 国内外关于突发性群体事件的成因研究11-13
- 2. 国内外关于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对策研究13-15
- (三) 本文结构15-16
- 二、环保类突发性群体事件及危害16-29
- (一) 环保类突发性群体事件16-21
- 1. 厦门PX事件16-18
- 2. 大连PX事件18-20
- 3. 宁波镇海PX事件20-21
- (二) 环保类突发性群体事件的特点21-25
- 1. 诉求合理性22
- 2. 反复性22-23
- 3. 区域性23-24
- 4. 非偶然性24
- 5. 参与人员的广泛性24-25
- (三) 环保类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危害25-29
- 1. 干扰正常的社会秩序25-26
- 2. 造成严重经济损失26-27
- 3. 降低政府公信力27-29
- 三、环保类突发性群体事件的成因29-38
- (一) 急功近利政绩观29-31
- 1. 片面追求GDP增速急于制造“政绩”29-30
- 2. 没有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30-31
- (二) 信息沟通不通畅31-34
- 1. 社会舆情管控思维浓厚31-32
- 2. 信息发布滞后谣言滋生32-33
- 3. 决策过程缺乏公众参与33
- 4. 主要领导消极面对群众33-34
- (三) 环评体系不健全34-36
- 1. 环评政策缺乏长效机制34-35
- 2. 监管执法缺乏联动机制35-36
- (四) 政府公信受质疑36-38
- 1. 政府诚信缺失影响民众信任36-37
- 2. 政府决策失误打击民众信心37-38
- 四、环保类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对策38-50
- (一) 改变盲目的GDP追求38-40
- 1. 理性看待GDP增长38-39
- 2. 以人为本的政绩观39-40
- (二) 畅通双向沟通渠道40-42
- 1. 透明运作消除公众猜疑40-41
- 2. 创新信访沟通调解机制41-42
- (三) 建立环境评估机制42-44
- 1. 建立污染管理评估制度42-43
- 2. 完善环境影响评价法规43-44
- 3. 统一环境评测技术标准44
- (四) 完善民众参与机制44-47
- 1. 健全民意调查制度45
- 2. 落实重大项目听证制度45-46
- 3. 营造公民参与的政治文化46-47
- (五) 提升政府公信力47-50
- 1. 加强行政人员的行政伦理建设47-48
- 2. 加强行政问责机制的建设48
- 3. 加强服务型政府的建设48-50
- 六、结语50-51
- 参考文献51-54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54-55
- 致谢55-5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瑞彬,郑祥民;试论公众参与环境决策[J];重庆环境科学;2002年04期
2 李娅;张梅玲;;群体性事件处置机制的国外模式[J];党政论坛;2010年10期
3 梁剑琴;;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土壤污染防治立法模式考察[J];法学评论;2008年03期
4 兰德华;;城市群体性事件的潜在因素分析[J];法制与经济(下旬刊);2009年05期
5 谭和平;;近五年来群体性事件研究述要[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6 高丹;;我国政府诚信建设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7 魏玉金;;论我国环境法的体系及立法建议[J];中国环境管理丛书;2006年01期
8 谷庆宝;颜增光;周友亚;郭观林;李发生;;美国超级基金制度及其污染场地环境管理[J];环境科学研究;2007年05期
9 李永宠,陈晋胜;关于群体性事件的理性思考[J];晋阳学刊;2004年01期
10 陈晋胜,安明贤,王俊海;群体性事件的文化成因分析[J];理论探索;2005年06期
,本文编号:11205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1120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