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溅落状血迹形态的模拟实验观察
本文关键词:二次溅落状血迹形态的模拟实验观察 出处:《中国法医学杂志》2011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法医损伤学 血迹形态 二次溅落状血迹 犯罪现场
【摘要】:目的观察二次溅落状血迹的形态特征,探讨其形成机理及与行为方式的关系。方法建立室内现场环境,用10mL血液,以单滴连续滴落或一次性倾倒方式,从10~160 cm高度以10 cm为间隔,制作二次溅落状血迹模型;用棍棒打击及撞击方式制作低位打击及头部撞击溅落血迹模型。观察各种血迹分布,并分析比较其形态差异。结果二次溅落状血迹和头部撞击溅落状血迹在垂直面上均形成倒三角形空白区域的分布形态,但前者分布面积较后者小;低位打击溅落在垂直面上的血迹无此特征,且打击飞溅血滴的飞行角度大于二次溅落血迹。结论利用二次溅落状血迹的形态特征,对于鉴别低位溅血、分析行为方式、证实相关证词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单位】: 山西医科大学法医学院;
【分类号】:D919.1
【正文快照】: 二次溅落状血迹(secondary spatter bloodstain)是指血液滴落于已形成血迹或小血泊的载体表面,所形成的溅落状血迹。通常为在相对静止状态下,血液多次滴落于相同部位,反复溅落而致,国内有文献将其归类于投射状血迹类型[1]。由于二次溅落状血迹围绕原血迹周围分布,也有学者称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陈大威;李更田;赵涛;;MRI在膝关节细微骨折法医学鉴定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8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黎宇飞;刘小宇;;51例膝关节损伤法医学鉴定的回顾性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2 陈仲平;胡宴宾;张文清;黄向明;符水;余锡煌;林纯钧;杨俊;;X线数字断层融合技术在髌骨隐匿性骨折中的应用[J];河北医学;2011年09期
3 邹德平;邹德东;;螺旋CT在髌骨隐匿性骨折的应用(附40例报告)[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年3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雪宁,陈希颖;膝关节外伤后软骨下骨挫伤和骨折的MRI表现——“对吻”征[J];中华骨科杂志;2002年1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博;;浅谈犯罪现场血迹形态的记录方法[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2 刘海波,刘柏松;利用机动车撞击胸部致心脏破裂死亡1例[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4年S1期
3 羊大德;马应锦;江勇智;;碎尸案鉴定分析1例[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6年03期
4 肖平;郭为欣;王安民;;螺丝刀致颅脑损伤死亡1例[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年01期
5 徐传宝;;腹、背部受力致十二指肠两处破裂1例[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8年01期
6 郑亚军;致伤工具与创口比对1例[J];法律与医学杂志;2003年01期
7 左素娥,孙勇,蔡明屈;从行驶的车辆上跳落致伤的机制初探[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4年06期
8 许象成;;1例头皮电警棍电流损伤的法医学鉴定[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6年01期
9 金柏昌;;根据中空性皮下出血形态推断致伤物2例[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6年03期
10 张博;朱中洋;;一例杀人后伪装交通事故案件现场分析[J];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锦坤;何明宪;陈大钢;;肛门灌入压缩空气致死1例[A];广东省法医学会成立两周年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C];2004年
2 郑立;姚青松;;双侧眶后板对冲性穿孔骨折1例[A];广东省法医学会成立两周年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C];2004年
3 贾霄;陈灿球;罗思敏;;酒后倒地致迟发性脑内血肿1例[A];广东省法医学会成立两周年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C];2004年
4 林彬;;雷击纹24小时未消失1例[A];广东省法医学会成立两周年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C];2004年
5 刘海波;刘柏松;;利用机动车撞击胸部致心脏破裂死亡1例[A];广东省法医学会成立两周年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C];2004年
6 王姜;黄艳红;杨水平;陈焕文;;犯罪现场微量化学物质罪证的快速质谱检测[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9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7 许心舒;林伟民;王欣;刘永全;罗质人;;刺创引起结肠出血死亡1例[A];广东省法医学会成立两周年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C];2004年
8 罗思敏;陈灿球;蓝伟雄;贾霄;;依据X线征推断骨折时间1例[A];广东省法医学会成立两周年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C];2004年
9 刘开会;;人毛发检验的现状与展望(综述)[A];第五次全国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6年
10 姜先华;邵武;于蛟;黄斌;;指纹DNA分析技术的初步研究[A];全国第六次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刑警学院刑侦三系讲师 张洪成;制毒犯罪现场的认定不容忽视[N];人民公安报;2009年
2 ;怎样保护犯罪现场[N];人民公安报;2002年
3 中安华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申一纹;电脑就是计算机罪犯的犯罪现场[N];人民公安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徐灿;朱晓云:希望犯罪现场越来越少[N];人民公安报;2007年
5 记者 赵鑫 通讯员 高金台;他们在“幕后”制胜[N];天津政法报;2010年
6 ;DNA破案,出现的误差令人吃惊[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7 新华社记者 陈二厚;李昌钰来京,披露奇案背后的奇闻[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8 本报特约编译 龙江;手攥头发的凶杀奇案[N];世界报;2010年
9 记者 周昆;模拟真实犯罪现场 提高防暴反恐处突能力[N];雅安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周兴通;左芷津:博士警官 学者风范[N];人民公安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黄常标;分段注射/雕刻快速原型制造工艺数据前置处理关键技术研究[D];华侨大学;2007年
2 陈广振;磁选环柱的研制及其试验研究[D];东北大学;2002年
3 王先洲;船舶及潜艇操纵中的鲁棒控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4 孔令荣;饱和软粘土的微结构特性及其微观弹塑性本构模型[D];同济大学;2007年
5 秦政;基于自主和自学习行为智能体的AUV运动规划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6 马鹏飞;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7 汤丽平;突变控制机制及其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成明;犯罪现场再现理论与方法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2 伊如汗;二次溅落状血迹形态的模拟实验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3 王晓斐;警用勘探图形绘测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4 刘晶;犯罪现场重建与现场物证管理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5 杨佰林;略论经济犯罪证据的发现和收集[D];华东政法学院;2003年
6 刘春林;侦查再现论[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7 辜拉克;试论观察及其在侦查中的应用[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8 王景国;解读犯罪现场痕迹[D];山东大学;2010年
9 郝荣喜;人民警察学校侦查专业《刑事犯罪现场勘查》课程教学设计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10 范瑾;复杂背景下的对象特征提取[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7年
,本文编号:13268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1326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