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黑手党产生、发展的政府性原因及对我国“反黑”工作的启示
本文选题:黑手党 + 政府性原因 ; 参考:《公安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摘要】:国外黑手党产生、发展的政府性原因有 :政府在部分领域的权力空白为黑手党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生存空间 ;政府腐败为黑手党提供了产生和发展的可能 ;政府某些禁令的负面效应为黑手党的发展创造了外部条件 ;政府的容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黑手党的发展。对我国“反黑”工作的启示有 :加强基层政权建设 ,最大限度地缩小带黑社会性质的犯罪组织的发展空间 ;加大“反腐”工作力度 ;加强公安队伍建设 ,加大执法力度 ;加强“反黑”立法 ,为“打黑除恶”工作提供有力的法律武器。
[Abstract]:The reasons for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foreign mafia are as follows: the lack of government power in some fields provides the existence space for the mafia to come into being and development, the corruption of government provides the possibility for the mafia to come into being and develop;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some government prohibitions create external condi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fia, and the tolerance of the government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fia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enlightenments to our country's "anti-triad" work include: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grass-roots political power, minimizing the spa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riminal organizations with the nature of the underworld, strengthening the work of "anti-corruption",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ublic security contingent, Strengthen the law enforcement, strengthen the anti-criminal legislation, and provide a powerful legal weapon for the work of fighting against the criminal and eliminating the evil.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100038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100038
【分类号】:D631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炳瑞;;论黑手党[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三届会员代表会议——暨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C];2002年
2 姜雪野;;被害预防——突破打黑僵局的关键[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姜雪野;;打击黑社会性质犯罪面临取证困难的探讨[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靳高风;;全球化趋势与中国有组织犯罪的发展[A];犯罪学论丛(第二卷)[C];2004年
5 黄芸;;中国黑社会性质组织探讨[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三届会员代表会议——暨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C];2002年
6 靳高风;;全球化趋势与中国有组织犯罪的发展[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莫洪宪;王明星;;中国大陆黑社会犯罪特点及其刑事对策[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三届会员代表会议——暨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C];2002年
8 万毅;;有组织犯罪及其对策研究[A];犯罪学论丛(第二卷)[C];2004年
9 王宏玉;;我国有组织犯罪状况与预测[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三届会员代表会议——暨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C];2002年
10 戴海琼;;当今我国社会有组织的犯罪形式存在原因论[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晋虹;意新犯罪集团风头盖过黑手党[N];法制日报;2007年
2 本报见习记者 李晶晶 本报记者 刘金林;世界各国的共同课题[N];检察日报;2009年
3 袁飞邋叶一;李昌钰“中国游学”:力推物证技术[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4 内蒙古科技大学法学系副教授 郝振明;卢西安诺:美国“现代有组织犯罪之父”[N];包头日报;2011年
5 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 莫洪宪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法官 马献钊;惩治有组织犯罪司法实践中的问题及对策[N];检察日报;2009年
6 徐迅雷;就怕黑恶势力生根[N];中国改革报;2009年
7 黄晓峰;王学泰谈黑社会[N];东方早报;2009年
8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张鸣;打黑的重心是清除权力与黑社会的勾结[N];东方早报;2009年
9 大学教师 周云;打黑除恶关键在于摧毁其存在基础[N];东莞日报;2011年
10 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林海;格外精彩的犯罪学[N];检察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许先国;论当前黑恶势力对我国基层民主政治的影响及对策[D];武汉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弭文科;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2 杨列;跨国犯罪若干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3 牟长江;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4 孙继祥;黑社会(性质)犯罪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5 刘家宏;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防治对策[D];安徽大学;2007年
6 宋冀峰;“打黑除恶”比较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7 李帅;文学映照现实—黑社会组织犯罪研究[D];烟台大学;2011年
8 高铭爱;我国黑社会组织犯罪若干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徐泳;转型期中国大陆有组织犯罪的现状分析及惩治对策[D];复旦大学;2011年
10 李佳;刑事政策视野下黑社会性质组织的认定[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8503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1850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