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犯罪心理成因探析
本文选题:大学生犯罪 + 心理成因 ; 参考:《吉林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摘要】: 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之材,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向来为整个社会所关注。他们本应是一个富知识、高素质的群体,应当是社会青年的榜样,是与犯罪绝缘的。但事实上却有一小部分大学生做出违法乱纪的行为,甚至实施犯罪,这不得不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要研究大学生犯罪,首先就应探其犯罪心理产生的原因。本文正是立足于大学生犯罪的现状,选取大学生的犯罪心理成因为视角,挖掘大学生犯罪的原因。笔者在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犯罪的现状特点,陈述了其犯罪心理后,认为大学生犯罪的心理成因有客观与主观两个方面的因素,着重对这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力求能详尽阐述造成大学生犯罪心理产生的原因,并期望有助于犯罪学、青少年犯罪研究体系的完整和研究的深化。
[Abstract]:College students as the pillars of the country, the backbone of social development, has always been concerned by the whole society. They should be a knowledgeable, high-quality group, should be an example of social youth, is insulated from crime. However, in fact, a small number of college students commit illegal behaviors, even commit crimes, which have to arouse the attention and attention of all walks of life. In order to study the crime of college students, we should first explore the causes of their criminal psychology.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rime, selects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criminal psychology becomes the angle of view, excavates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crime reason. After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crime and stating their criminal psychology,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psychological causes of college students' crime have two aspects: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and discusses these two aspects emphatically. The author tries to explain the causes of college students' criminal psychology in detail, and expects to be helpful to the integrity and deepening of the research system of criminology and juvenile delinquency.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D917.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员宁波;王永平;;大学生犯罪原因分析[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陈巧丽;;大学生暴力犯罪的学校预防——以社会学为视角[J];甘肃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 刘洁丽;;由大学生犯罪行为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7期
4 江迟;;完善高校教育机制语境下的大学生犯罪分析[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1年02期
5 韩良良;;新时期大学生违法犯罪预防问题研究[J];公民与法(法学版);2010年08期
6 岳侠;;大学生恶性犯罪频发的原因探析[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年06期
7 张建军;;黑社会性质犯罪的社会心理成因及对策思考[J];科技与企业;2010年09期
8 衣艳辉;王宏亮;;净化环境 惩防并举——浅谈青少年犯罪成因及对策[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1年07期
9 张琳;;天之骄子,为何变成迷途羔羊?[J];心理与健康;2011年04期
10 张慧娟;;预防大学生犯罪的德育机制构建研究[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邹晓抒;;当下女大学生犯罪问题浅析[A];“和谐发展与贵州小康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刘旭华;刘燕;洪明;;中学生网恋的心理成因及对策[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3 罗大华;赵桂芬;;当前我国刑事犯罪严重化的社会—心理成因[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4 林玉芝;;“猪”的褒贬色彩及其文化心理成因[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5 刘薇;周永垒;;现阶段军人犯罪心理成因及对策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江林;马椿荣;康俊;;我国最终消费率偏低的心理成因实证分析[A];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李林兵;;农村小学生不良学习心理成因及其对策研究[A];全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中期研究报告(一)[C];2004年
8 高士艺;董翠薇;;凶杀案件高发的心理成因及对策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刘娇;卢胜铁;康杰;;大学生犯罪心理的成因及其对策[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朱友君;黄晓宁;管贤敏;任波;;流动人口中青少年犯罪的经济、心理成因及其预防——以宁波市为视阈的实证研究[A];秩序与进步:社会建设、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研究——浙江省社会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建信;大学生犯罪面面观[N];西部法制报;2005年
2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 黄福涛;对大学生犯罪:不从宽为原则,从宽为例外[N];检察日报;2011年
3 高建萍;大学生犯罪应引起社会重视[N];山西经济日报;2004年
4 任然;“法官妈妈”心忧大学生犯罪[N];中国妇女报;2005年
5 孔申 陈万洲;大学生犯罪缘何增多[N];江苏法制报;2005年
6 记者 严运涛、通讯员 姜小竹;大学生犯罪案上升发人深省[N];湖北日报;2006年
7 记者 蒋德;专门预防在校大学生犯罪[N];法制日报;2008年
8 王蓓蓓;如何预防大学生犯罪[N];法制日报;2005年
9 吴海刚;放宽大学生犯罪处理符合人性[N];南方周末;2003年
10 黄兴武 邋湛军;为在校大学生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N];江苏法制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吴殿朝;中国当代大学生犯罪原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远;当代大学生犯罪心理成因探析[D];吉林大学;2007年
2 黄晶晶;大学生犯罪问题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1年
3 李颖;大学生犯罪成因的多维度审视[D];江西农业大学;2011年
4 熊丽;大学生犯罪新闻报道研究(2004-2011)[D];暨南大学;2012年
5 员宁波;当代大学生犯罪的预防研究[D];中北大学;2011年
6 陈桃;当代大学生常见犯罪的原因与预防[D];吉林大学;2010年
7 赵立涛;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分析及防范教育[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年
8 杨春梅;转型期的大学生犯罪与社会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9 黄冬兰;当代大学生消费的道德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10 刘忠忱;当代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D];吉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8507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1850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