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公安论文 >

网络犯罪——企业电子商务的杀手

发布时间:2018-05-21 04:24

  本文选题:网络犯罪 + 主观原因 ; 参考:《商场现代化》2007年03期


【摘要】:网络犯罪是信息时代出现的一种新型犯罪形态,涉及商务、经济、文化等领域,严重威胁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本文通过对网络犯罪主观原因、客观原因的深刻分析,提出了如何防治网络犯罪的建议,对企业电子商务发展具有创新和实践指导意义。
[Abstract]:Network crime is a new form of crime in the information age, which involves business, economy, culture and other fields, and seriously threatens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electronic commerce. Through the deep analysis of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reasons of the network crim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prevent and cure the network crime, which is of innovation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lectronic commerce of the enterprise.
【作者单位】
【分类号】:D91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春江;王军;;青少年家庭道德社会化问题及其对策[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2 卢尧;;计算机与网络犯罪含义的法律视角探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黄泽林;;网络犯罪的理论与立法问题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4 肖雄;;以计算机为手段的财产犯罪的既遂认定[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5 章萱;法律基础课中学生法律情感的培养[J];成人教育;2004年07期

6 张俊霞;傅跃建;;论网络犯罪的国际刑事管辖[J];当代法学;2009年03期

7 刘希;;民间法:一种少数民族地区犯罪控制的乡土力量——以云南宁蒗跑马坪乡彝族社区民间禁毒个案为样本[J];东方法学;2008年05期

8 赵大鹏;;中国电子政务安全问题分析[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9 李永军;舒东林;;试论网络犯罪的定性[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10 胡继光;;计算机取证实验教学研究[J];电信科学;2010年S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正元;;电子证据收集和运用问题研究[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2辑)[C];2009年

2 陈玉剑;;大学生网络被害的心理成因及防范体系构想[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3 皮勇;刘为国;;论青少年与网络犯罪场[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4 李云龙;周亦峰;;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成因与对策[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5 李世虎;;浅议网络游戏与青少年犯罪[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6 余建明;;青少年网络违法犯罪问题探究[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7 金其高;;大治安之猫鼠论[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8 易志华;马进保;;电子信息犯罪探析[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9 马进保;;论高科技犯罪[A];犯罪学论丛(第五卷)[C];2007年

10 赖雨亭;;论网络犯罪[A];当代法学论坛(2011年第4辑)[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玉洁;当代中国改革进程中的利益冲突与协调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2 许秀中;刑事政策系统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3 王贤卿;网络传播环境下的道德建设[D];复旦大学;2005年

4 张凯;电子证据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5 杨礼富;网络社会的伦理问题探究[D];苏州大学;2006年

6 陈炳良;滥发商业电子邮件法律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7年

7 何宏耀;高等院校与学生纠纷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8 吴兴民;秩序、冲突与转变[D];上海大学;2008年

9 高德胜;信息犯罪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叶立周;当代中国法律接受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洋;论网络虚拟财产的刑法保护[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刘军;军人一般缓刑适用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3 赵亚男;法律接受的社会心理机制[D];湘潭大学;2010年

4 杨爱梅;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宪法秩序[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红娟;网络越轨行为及其社会控制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6 张琼;网络犯罪刑事管辖权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7 吴嘉琨;电子证据证明力认定的相关问题分析[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8 李士明;新形势下网络犯罪的主要特点及应对策略[D];山东大学;2010年

9 宋宁宁;计算机犯罪立法之完善[D];山东大学;2010年

10 刘晓敏;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及对策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磊;崔筱东;田震;;网络犯罪原因浅析[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34期

2 马瑜;知识分子“过劳死”与人的“异化”[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3 胡余旺;韩自强;;法律冲突的原因与解决途径[J];法制与社会;2007年04期

4 陈曦亮;;浅析新疆“伊、塔事件”发生的原因[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06年01期

5 亦冬;网络犯罪 触目惊心[J];山东对外经贸;1999年09期

6 何东辉;论网络犯罪的法律规制[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公共安全研究;2004年06期

7 马进保;高科技犯罪的特点趋势与对策[J];广东公安科技;2001年02期

8 张凯;网络犯罪及其侦察技术[J];国外科技动态;2001年10期

9 齐文远,郭泽强;网络犯罪成因及其预防对策[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2期

10 卓翔;网络犯罪对策研究[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沈惠芳;;浅析我国网络犯罪的青少年预防[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2 李成;;青少年网络犯罪研究[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3 陈建民;;网络犯罪监察与防范体系建设的思考[A];第十六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1年

4 叶海辉;靳占阳;;试论青少年网络违法犯罪及对策[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5 徐蕾;;网络犯罪特征、成因及预防大学生网络犯罪对策分析[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6 聂阳阳;;我国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之立法反思与重构[A];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六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0)[C];2010年

7 卓翔;;网络犯罪对策研究[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三届会员代表会议——暨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C];2002年

8 邓小刚;;青少年网络被害与防范[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9 李双其;;虚拟社会的犯罪防控[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三届会员代表会议——暨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C];2002年

10 杨杰;;从计算机犯罪到网络犯罪互联网对刑法的冲击[A];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十二卷)[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网络犯罪需要单独立法吗?[N];检察日报;2000年

2 ;有组织网络犯罪迅猛增加[N];计算机世界;2004年

3 记者 车振宁 周琼;健全打击网络犯罪立法[N];人民公安报;2009年

4 王艳;网络犯罪渐走高科技路线[N];科技日报;2009年

5 刘倩茹;警惕网络欺诈[N];西藏日报;2009年

6 马薇;网络犯罪中的黑客心理浅析[N];贵州政协报;2010年

7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于志刚;应对网络犯罪,刑法立法司法均需及时跟进[N];人民法院报;2010年

8 言兼 王虹 许岩;铲除"涉网"犯罪毒瘤[N];青岛日报;2005年

9 孙国珍;网络犯罪的种类[N];人民公安报;2003年

10 施洋;网络犯罪面面观[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卓翔;网络犯罪若干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2 王春元;公共网络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3 高德胜;信息犯罪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申琰;互联网的国际博弈与合作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5 方清涛;中国国家信息安全与策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陈宁;网络异常检测与溯源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7 孙水发;数字水印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8 张有东;网络取证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9 刘红麟;晚清四大家词学与词作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文静;特大城市网络犯罪问题实证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2 付华;网络犯罪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

3 丛艳华;网络犯罪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年

4 谢志涛;网络犯罪及其防范[D];华东政法学院;2002年

5 汪剑歆;论网络犯罪[D];华东政法学院;2003年

6 乔小会;论网络犯罪刑事管辖权的确定[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郑怀瑾;网络犯罪场研究[D];福州大学;2005年

8 孙立智;网络犯罪及其侦查对策[D];四川大学;2004年

9 刘宇萍;网络犯罪探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10 王立东;网络犯罪的定性分析及刑事管辖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9177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19177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65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