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公安论文 >

大鼠皮肤切创愈合过程中Ubiquitin的表达及其法医学意义

发布时间:2019-02-13 01:47
【摘要】: 目的:泛素(Ubiquitin)是热休克蛋白家族中分子量最小的一员,在真核生物中广泛存在,其分布非常丰富,从生殖细胞到各种体细胞都广泛存在。它由76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约8.5KD,其氨基酸序列高度保守。在应激因素作用下,细胞内形成各种异常蛋白质,对细胞造成严重损伤,此时,Ubiquitin将会与之共价结合,再通过蛋白酶体将其降解,以恢复细胞的正常功能。这种蛋白质与Ubiquitin结合的现象称为蛋白质泛素化,细胞内蛋白质泛素化参与了细胞的多种生理过程。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在刺激、损伤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Ubiquitin可被诱导产生,它与阿茨海默氏病、肿瘤等多种疾病或损伤有密切关系。目前,Ubiquitin在法医学领域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都显得比较匮乏,尤其是对Ubiquitin与皮肤损伤以及由此产生的损伤时间推断问题的研究更是几乎一片空白。本实验建立大鼠皮肤切创模型,对Ubiquitin在皮肤创伤愈合过程中的表达情况和表达规律进行研究,探讨其在皮肤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为解决损伤时间推断这一法医学难题提供新的方向和实验室依据。 方法:采用完全随机分组方法,根据造创后处死时间不同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伤后1h、3h、6h、12h、1d、3d、6d、10d、14d组,另设
[Abstract]:Objective: ubiquitin (Ubiquitin) is the smallest member of the heat shock protein family. It is widely distributed in eukaryotes, ranging from germ cells to various somatic cells. It is composed of 76 amino acids and its molecular weight is about 8.5 KD, and its amino acid sequence is highly conserved. Under the action of stress factors, various abnormal proteins were formed in the cells, which caused serious damage to the cells. At this time, Ubiquitin would bind to it covalently, and then degrade it through proteasome, so as to restore the normal function of the cells. This phenomenon of protein binding to Ubiquitin is called protein ubiquification, which is involved in many physiological processes. Recent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Ubiquitin can be induced by stimulation, injury and other factors, and 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many diseases or injuries such as Alzheimer's disease, tumor and so on. At present, the research of Ubiquitin in the field of forensic medicine is relatively scarce in the world, especially the research on Ubiquitin and skin injury and the estimation of injury time caused by it is almost a blank. In this study, a rat skin injury model was established 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and regularity of Ubiquitin in the process of skin wound healing, and to explore the role and mechanism of Ubiquitin in skin injury. It provides a new direction and laboratory basis for solving the forensic medical problem of estimating injury time. Methods: the experimental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4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time of death after trauma. The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1 hour, 3 h, 12 h, 1 day, 1 day, 3 d, 6 d, 10 d and 14 d groups, and the experimental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4 groups.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D91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艳清;;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教学准备工作的几点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2011年08期

2 曾艳;李理;袁静萍;;乳腺实性神经内分泌癌3例临床病理分析[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1年06期

3 班媛媛;李道胜;李晓梅;庞宇;叶红;;MCM5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实用癌症杂志;2011年04期

4 高福平;;经肺穿刺诊断肺硬化性血管瘤临床病理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1年10期

5 高福平;;p57~(KIP-2)蛋白在水泡状胎块中的表达及意义[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年25期

6 符正豪;郭峻莉;;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三例临床病理分析[J];海南医学;2011年13期

7 李辅维;周春;;蛋白酶激活受体-2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年04期

8 徐松涛;邵雪峰;范波;金晓华;;增殖细胞核抗原和P27蛋白在肾癌中的相关研究[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11年03期

9 宁刚;高杰;杨彤涛;文艳华;杨连甲;范清宇;马保安;;FZD10在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年08期

10 官树雄;蒋月荷;王继群;山艳春;;CDK2在鼻咽癌中的表达及意义[J];中华全科医学;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姚宝珍;刘艳红;王则胜;龚作炯;;凋亡抑制基因XIAP在肝癌细胞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A];全国第2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1届传染病协作组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2 王树法;常海晖;胡家伟;曹安娜;秦启生;饶广勋;王慧君;;生前与死后电击伤的皮肤免疫组织化学的实验研究[A];全国第六次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3 刘晖;纪祥瑞;王秀军;;肺癌中P53、nm23-H1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A];2000全国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4 皋岚湘;丁华野;;免疫组织化学在乳腺疾病鉴别诊断中的最新应用[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5 阿依木古丽;蔡勇;范光丽;陈士恩;;菟丝子提取物对小脑中Bcl-2和Bax蛋白表达的影响[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分会第十四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陈敏;雷治海;苏娟;宋捷;贾翠平;;兔脑内Orexin A免疫阳性神经元的分布定位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分会第十四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孟令新;李强;薛英杰;宋希元;;原发性肝癌组织中p27~(kipl)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A];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倪雪岩;吕亚林;高野吉郎;;环磷酰胺作用下大鼠切牙釉原蛋白向牙髓侧扩散及诱导硬组织新生:釉基质蛋白硬组织诱导功能研究[A];2007年第七次全国牙体牙髓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9 申洪;;免疫组织化学显色反应阳性单位定量理论、方法及应用解析[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第九届全国病理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10 张萌;胡少为;文剑明;;组化和免疫组化对易误诊的脂质储积性肌病和糖原储积性肌病鉴别诊断[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第九届全国病理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卫宏;出新招消除化疗障碍[N];医药经济报;2001年

2 ;著名病理学专家刘彤华[N];大众科技报;2000年

3 张中桥;肺癌发病与P_15基因密切关联[N];大众卫生报;2000年

4 小文;7种药物对非典型肺炎有疗效[N];医药经济报;2003年

5 罗刚;我SARS攻关成果获国际公认[N];健康报;2003年

6 李新民;nm23-H1基因表达与大肠癌侵袭转移相关[N];中国医药报;2002年

7 ;三氧化二砷对肺腺癌化学治疗敏感性的影响及其机制[N];中国医药报;2003年

8 ;小儿肾母细胞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临床意义[N];中国医药报;2003年

9 赵强 杨声瑞;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出新[N];中国医药报;2004年

10 元城;松节油可替代二甲苯[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敏;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4E和周期素D_1在头颈部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山东大学;2004年

2 杨敬春;微波凝固术联合高聚生抗小鼠H22移植瘤的实验研究及相关免疫学分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5年

3 陈长春;脊髓火器伤和打击伤早期病理生理变化的对照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4 郭峰;CD9基因表达的变异对膀胱移行细胞癌生物学特性影响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6年

5 赵美蓉;抑癌基因产物Rb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D];吉林大学;2006年

6 李春雯;肾复康治疗狼疮性肾炎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6年

7 周美宏;hnRNPA2/B1在人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8 郭永川;Ki67核抗原、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2)、TIMP-2(基质金属蛋白酶-2抑制因子)、CD147、LN-R(层粘连蛋白受体)的表达与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关系[D];吉林大学;2005年

9 孙迎春;电针不同波形、频率、刺激强度、时间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修复的实验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5年

10 梁朝革;不同弹速椎体火器贯通伤对机体早期影响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静;ERK1和JNK1在人类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2 张辉;人卵巢恶性肿瘤组织中GLUT-1及MMP-2的表达和临床意义[D];吉林大学;2005年

3 徐林浩;树突状细胞(DCs)、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食管鳞癌中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青岛大学;2005年

4 黄春梅;脆性组氨酸三联基因蛋白在卵巢癌中的表达[D];郑州大学;2005年

5 陈江;Survivin、P53基因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D];郑州大学;2005年

6 余惠平;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在人脑胶质瘤的表达及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相关性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05年

7 李晓刚;环氧化酶-2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D];延边大学;2005年

8 高薇;DNA修复基因MGMT启动子区过甲基化与脑胶质瘤[D];苏州大学;2005年

9 于学燕;MMP-2和MMP-3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D];山东大学;2005年

10 张敏;膜联蛋白A1的表达差异同乳腺癌发生发展相关性的初步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4210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24210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579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