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轻罪不捕风险评估机制研究
【作者单位】: 北京市怀柔区人民检察院;
【分类号】:D91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蓝向东;刑罚的“透支”和羁押性强制措施的补救[J];人民检察;2001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单继泽;超期羁押问题的法律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朱贵华;中外审前羁押制度比较研究[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3期
2 刘工;贾永强;;完善我国逮捕制度的思考[J];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姚宇;刘政;;流动人口应在“流动”中加强管理与服务[A];湖南省人口管理与青少年犯罪研究征文评奖论文集[C];2007年
2 井翠翠;;抢劫抢夺型犯罪的流动性观察与反思[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3 蔡劲;;流动人口管理要实现“三化”——浅论流动人口的社会影响和对流动人口的管理[A];湖南省人口管理与青少年犯罪研究征文评奖论文集[C];2007年
4 尹继红;;当前控制农村流动人口犯罪对策探析[A];湖南省人口管理与青少年犯罪研究征文评奖论文集[C];2007年
5 宁小云;;论流动人口管理与维护社会治安[A];湖南省人口管理与青少年犯罪研究征文评奖论文集[C];2007年
6 罗拾庆;;流动人口管理与预防青少年犯罪[A];湖南省人口管理与青少年犯罪研究征文评奖论文集[C];2007年
7 廖斌;何显兵;;论社区流动人口管理机制的改革与完善[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8 阿地力江·阿布来提;;新时期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犯罪及其控制[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朱友君;张菁菁;陆婕;王萍;;流动人口犯罪心态解构以及心理危机干预的司法应用——以宁波市外来青少年犯罪为实证探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杨理富;;浅析流动人口犯罪的原因与预防[A];湖南省人口管理与青少年犯罪研究征文评奖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刘旭;流动人口犯罪率下降25%[N];兰州日报;2008年
2 浙江省临安市人民检察院 林春弟;转换视角开展流动人口犯罪研究[N];检察日报;2009年
3 记者 欧阳晶 通讯员 张文玲;流动人口犯罪出现新走向[N];检察日报;2011年
4 李凯;强势出击 确保平安[N];太原日报;2006年
5 山东潍坊市潍城区检察院 韩卫东邋于新录;流动人口犯罪宏观防控三项对策[N];检察日报;2007年
6 培亮;维扬创建“四无”村(社区)[N];扬州日报;2010年
7 陶炜;内蒙古明年将为流动人口免费办证[N];人民公安报;2007年
8 陈志刚;兰州推行“以房管人”制度[N];人民公安报;2008年
9 边宪华 顾宏杰;宜兴警方“四化”管理善待新市民[N];人民公安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郑明波;公平精神温暖流动群体[N];人民公安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清郎;中国转型期流动人口犯罪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2 张勇濂;流动与犯罪:转型期中国农民流动的社会秩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3 杜丽红;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管理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丽芳;流动人口犯罪发生机制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杨金丹;城市流动人口犯罪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3 雷玉袍;我国流动人口犯罪的刑事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4 李婕;我国流动人口犯罪及其预防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5 高立文;潍坊市五年来流动人口犯罪调研报告[D];山东大学;2010年
6 王妙妙;流动人口犯罪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7 殷金龙;流动人口犯罪的成因与预防[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8 石鸿轶;流动人口犯罪及防控对策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9 王以勒;论流动人口犯罪及治理对策[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袁麟;流动人口犯罪实证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5401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2540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