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本质新论
本文关键词:犯罪本质新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前关于犯罪本质的认识主要包括法律本质观、政治本质观和社会危害性本质观。关于犯罪本质观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犯罪本质不宜由其他现象来界定,不宜由社会危害性来界定,也不宜用关系属性来界定。关于犯罪的本质,应该从三个层面把握:犯罪的本质是一种不见容于社会的心理态度,犯罪的本质属于心理的"自我"层次,具体犯罪的本质有所区别。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聊城大学;
【关键词】: 犯罪本质 心理态度 理性犯罪 率性犯罪
【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课题“将情感因素纳入罪过理论的探索”(20100470231) 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罪过理论转型研究”(J11WB52),负责人温建辉
【分类号】:D917
【正文快照】: 犯罪萌芽于母系氏族社会,发展成长于父权制社会。在阶级、国家产生以前漫长的无阶级社会里,都存在着犯罪。〔1〕而犯罪的本质是关乎刑法学体系建设的一个根基性概念。人们对犯罪本质的认识是一个持续深入和渐进的过程,从历史角度看,大体经历了神学本质观和法律本质观两个阶段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孔凡军;对犯罪本质社会危害观理论与实践的几点反思[J];滨州师专学报;1994年S1期
2 温建辉;人性与人的本质新解[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3 何秉松 ,曹子丹;关于马克思主义犯罪观的几个理论问题(上)[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1983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岳汉景;赵军;;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等的远航——政治学视角下的比较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2 李银兵;;浅析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含义、基本特点和基本内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3 白立强;;唯物史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4 白立强;;以人为本的时代意蕴[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5 翟中东;;法学层面上的刑罚裁量根据[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6 韩轶;;西方国家的刑罚目的观及其对我国刑罚目的界定的启示——兼论惩罚犯罪应界定为我国刑罚目的[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7 王圣扬;夏珍珍;;论中国当代传媒与司法的关系[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3年02期
8 施鹏鹏;;论无罪推定的本质[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2期
9 郭世杰;;论“监企合一”与我国监狱职能的实现[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2期
10 孙显元;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转向[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颜杰峰;;党内民主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基本问题研究[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陈明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共和国的灵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乔旋;;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形象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赵秉志;阴建峰;;新中国刑法立法60年——以影响刑法立法的客观范畴为视角[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6 李泽明;;人民监督员制度研究[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7 郭云忠;;检察权谦抑性的法理基础[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8 冯仁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司法适用解读[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巩富文;姚宏科;;刑事从宽政策之困境探析[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杨迎泽;朱全景;;和谐社会、法律监督与检察官职业培训[A];第四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进德;协商性司法在西方的兴起[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吴晓晖;论宏观调控决策的法律调整[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张玉堂;边沁功利主义分析法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夏菲;论英国警察权的变迁[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赵宁;罪状解释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陈玲;背信犯罪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张少林;被害人行为刑法意义之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9 王强;马克思主义环境利益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凤莲;马克思对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挑战[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静;大学生大爱精神培育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红娟;日伪统治时期东北税收制度探析(1931-1945年)[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徐白雪;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形态的大众化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昀;废物污染环境犯罪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5 贺磊;自由心证的法理与制度初探[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潘爱青;增设执业资格刑的立法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刘婷婷;利用影响力受贿罪若干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马健;犯罪情境预防的理论与实践[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钱元昌;浅析一人公司的刑事主体地位[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曹俊华;犯罪数额累计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胡银根;论人性的发生及其结构[J];宜春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田伦,蒋天庆;人身危险性对犯罪构成的重建[J];天府新论;2005年S1期
2 张小海;;对犯罪本质的深层反思——以刑事和解为视角[J];法制与社会;2006年23期
3 张洪成;;犯罪本质反思——兼论规范违反说之提倡[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4 张红艳;;犯罪化标准的中外差异[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5 韩伊婷;;关于过失共同正犯问题的一点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0年12期
6 童德华;犯罪本质的新诠释[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7 余高能;;论刑事违法性作为犯罪本质的合理性[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8 徐国琰;;刍议受贿罪的本质属性[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09年05期
9 刘欣;王培力;;也议恢复性司法——以刑事一体化为视角[J];法制与社会;2010年19期
10 陆诗忠;;对我国犯罪本质理论的思考[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申献海;李松;刘海波;;浅谈输入计算机病毒及其他有害数据行为中的间接故意[A];第十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5年
2 谯绍萍;;比较词典学浅议——从《大俄汉词典》法学术语译名失误谈起[A];第二届全国双语词典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1996年
3 章庆钢;;谈谈青年朋友们关心的几个问题[A];上海科技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和人才管理研究会论文选编第九辑[C];2002年
4 于阜民;;犯罪学的犯罪范畴[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李春华;;浅谈犯罪研究方式当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岳运生;;浅论刑法价值主体新格局之构建[A];第三届中国律师论坛论文集(实务卷)[C];2003年
7 吴国贵;陈泉生;;环境刑事责任初论[A];林业、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研究——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四册)[C];2004年
8 王占洲;;集资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的证明标准[A];2005年贵州省法学会刑法学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王健;;重视员工心态管理——现代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课题[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亢明;齐咏华;冯稚强;;毒品所致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评定问题[A];2009年浙江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润江;“闯关”轧死执法人员该定何罪[N];检察日报;2003年
2 薛培 胡继恒;为逃费将攀车阻拦者摔成重伤如何定罪[N];检察日报;2006年
3 张现明 杨俊超 罗颖超;为躲避惊牛拉人阻挡 致人死亡应如何定性[N];检察日报;2004年
4 陶家祥;是故意行为还是过失行为[N];江苏经济报;2006年
5 江苏省常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乔璐;如何确定刑法第312条之罪名[N];人民法院报;2007年
6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 张远煌;从重处罚涉灾犯罪 顺乎事理符合法理[N];法制日报;2008年
7 王恩飞;小议共同犯罪的主观条件[N];江苏经济报;2008年
8 兰州市安宁区检察院 王芳玲;是故意伤害还是过失致伤[N];甘肃法制报;2006年
9 傅翔 马冬梅;刑法上“罪过”之辨析[N];检察日报;2001年
10 郑治国;如何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N];检察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刘学峰;犯罪本质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肖敏;犯罪概念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3 张波;罪过基本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4 宁全红;《左传》刑罚适用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5 韩金柱;货币犯罪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6 张丽;论刑罚对犯罪的制约[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7 周国文;刑罚的界限[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8 赵军;卖淫刑事政策实证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龙;刑事被害人视野中的恢复性司法[D];吉林大学;2007年
2 王安胜;罪刑关系互动性之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3 粟祥武;刑事和解制度研究[D];湘潭大学;2007年
4 杜波;无被害人犯罪问题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5 姜壮志;侵占罪的本质和司法实践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6 张树花;关于“ぁの(一)”和“ぇ一と”的谈话机能的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7 曾严;论犯罪成立要素的标准[D];苏州大学;2011年
8 栗向霞;论犯罪客体的内涵及其规范功能[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9 李苗苗;环境犯罪主观要件探微[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10 徐丽丽;从语气的视点看副词“キツト”和“カナラス”[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犯罪本质新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33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283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