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时代国际关系中的文化与认同
本文关键词:全球化时代国际关系中的文化与认同
【摘要】:随着冷战的结束 ,国际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出现了新的因素 ,因此仅仅从权力理论和经济发展不平衡角度去认识当今世界的格局是不够的 ,应当考虑“文化因素”。冷战后的世界 ,权力因素依然重要 ,但权力的重要性与过去相比却有所下降 ,文化的因素在国际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日渐加大。就是说 ,“文化”更多地被作为一种国家实力加以考虑。文化一般有“整合”和“认同”的功能。“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也是整合文化、共建群体文化意识和价值参照系统的过程 ,是国内人们对共同体形成“文化认同”的过程。作为政治实体的国家 ,其力量的凝聚不仅需要资源、体制和权力作为保障 ,而且更需要精神的整合。因此 ,这使国际关系学者们重新思考世界事务中“文化”和“认同”的理论地位。
【作者单位】: 韩国庆熙大学政治外交学科 韩国庆熙大学亚太地域研究院
【分类号】:D81
【正文快照】: 冷战结束后 ,全球出现所谓“意识形态的真空” ,但这种“真空”很快就被多极化的政治势力所填充 ,成为多元文化思潮竞逐的场域。一方面是市场经济模式、信息网络、跨国金融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扩张 ;另一方面则是民族意识和区域意识的空前觉醒和加速扩散 ,各民族国家越来越重视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阳;浅析文化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J];现代国际关系;2002年04期
2 张骥,李辉;冷战后国际政治中的文化冲突[J];现代国际关系;2002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善喜;刘永红;;论和谐社会视角下的行政权力制约[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2 陈平;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3 张敬斌,宾文高;论全球化进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4 徐红霞,单秀丽,李丽佳;透视国际关系中的文化因素[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5 余喜;柳波;;当代大学生政治价值取向矛盾状况分析[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6 张鑫梅;;中西宪政本土资源的比较分析[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7 金德万,黄南珊;论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问题[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8 曾育荣;政治社会学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9 青岛理工大学课题组;;政治社会化与转型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河北学刊;2006年01期
10 赵海英;刘艳房;;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安全与国家利益[J];河北学刊;2006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晓原;文化生态演化与百年中国报告文学流变[D];苏州大学;2001年
2 阮成发;加入WTO背景下中国政府职能转变与体制创新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吴瀚飞;中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祁型雨;利益表达与整合[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5 赵应云;冲突与融合[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兰喜阳;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与完善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7 钱东平;论政府的德性[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朱成君;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9 徐永军;政治合法性视野中的毛泽东政治发展观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10 吴虹;技术负荷政治的哲学追问[D];东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新符;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权势”探讨[D];河海大学;2003年
2 贾文岩;中国“和而不同”的文化外交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皋艳;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软权力建设[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4年
4 龚柏松;论美国外交中的意识形态因素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5 朱建婷;论当代中国外交战略的文化因素[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王伟勤;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公民政治参与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7 赵俊;论国际关系中的文化因素[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汪自成;论服务行政的宪政基础及其在行政法中的展开[D];东南大学;2004年
9 俞小和;抗日战争时期党的领导体制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10 胡腾蛟;美国对华文化外交研究(1970-1979年)[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晓朝;文化互动转型论——新世纪文化研究前瞻[J];浙江社会科学;1999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奎刚;;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探索[J];河西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张茜;;“中国模式”下的中国社会、文化和军事[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3 李小宁;;中国政治发展的文化“宿命”[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4 周龙;;夫妻间的情色文化[J];家庭医药(快乐养生);2011年09期
5 ;多吉泽仁副主席在全区新闻出版(版权)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西藏政报;2011年09期
6 袁三标;;国际关系中软力量的建构主义分析[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王卓宇;;从近现代英美两国“化敌为友”的身份转变看国家之间认同的形成[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8 檀跃宇;;东亚地区秩序的演变及其展望[J];东南亚纵横;2011年08期
9 尹继武;;政治心理学与国际关系研究[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0 吕有志;刘杰;;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四个维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礼观;;老年人健康与文化[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老龄问题研究——广西老年学学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方心清;;文化转型与家庭消费文化的变迁[A];《文化转型中的妇女与婚姻家庭》全国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3 郭洁敏;;论东亚认同的价值理念[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4 潘积业;原海江;;科普下乡,文化入户,多级联动,共筑“邪教防火墙”[A];2002年中国反邪教协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迟培增;;“法轮功”与造神文化[A];尊重宗教信仰自由 打击和防范邪教——中国反邪教协会第五次报告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6 果百川;;让科普走进社区,走进家庭牢固地占领社区思想、文化和健身阵地[A];社区、家庭拒绝邪教——中国反邪教协会第七次报告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7 俞新天;;国际关系中文化作用的理论探讨[A];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2003年度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8 ;共同的目标 融合的氛围 统一的思想[A];湖南省企业统战工作研究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暨“科技创新贡献湖南”交流会经验材料汇编[C];2009年
9 罗峰;;制度、文化与政党权威:理论上的关联[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10 陆静;;依法执政——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大选择[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香港舆论认同“一国”是“两制”的前提和基础[N];人民日报;2004年
2 本报评论员 钱飞鸣;认同激发热情[N];深圳商报;2006年
3 安蓓;超过95%的企业经营者认同社会责任感[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4 戴虹红;清明扫墓请钟点工代劳?[N];浙江日报;2005年
5 记者 洪梅芬;“认同工作法”鐩凝聚人心[N];解放日报;2006年
6 李晓晗;女性“审美”男性:“她人”眼里出西施[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7 早报特约评论员 周庆安;期待东亚一体化增进地区认同和共同利益[N];东方早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朱尧利 施明;广州三成男中学生认同恋爱性行为[N];广东科技报;2005年
9 ;敦促台湾新领导人认同一个中国原则[N];人民日报;2000年
10 颜颖颛;奥地利被绑少女曝光“失落的八年”[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筱;认同与国际关系[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彭心倩;欧共体竞争法与欧洲一体化[D];暨南大学;2008年
3 廖宏斌;文化、利益与美国公共外交[D];外交学院;2005年
4 聂继永;全球化与中国崛起[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5 陈志强;欧盟移民政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叶青;伊斯兰教与后冷战时期中东国际关系中的双重认同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7 常欣欣;后冷战时期的和平[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8 肖f^;权力、制度与文化[D];吉林大学;2006年
9 何英;冷战后美国媒体对华负面报道的建构主义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10 卢凌宇;论冷战后挑战主权的理论思潮[D];外交学院;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伊国栋;对土耳其加入欧盟的文化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2 赵静;大西洋联盟变迁的建构主义分析[D];吉林大学;2008年
3 张丽华;欧亚主义与冷战后俄罗斯外交[D];兰州大学;2009年
4 周佳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D];青岛大学;2007年
5 国林霞;中国的软力量及其构建[D];山东大学;2007年
6 郑礼志;定位与认同: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主义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代小丹;从建构主义视角看中日问题[D];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2008年
8 吴彦妮;美国对华角色定位与中美关系[D];吉林大学;2008年
9 张薇;中欧关系发展的主体身份因素[D];青岛大学;2009年
10 杨德超;欧洲认同的建立与欧洲一体化的发展[D];山东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1954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1195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