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分层研究:客观与主观的双重维度
本文关键词:社会分层研究:客观与主观的双重维度
更多相关文章: 社会分层 不平等 研究取向 客观维度 主观维度
【摘要】:以阶层结构、基尼系数、社会流动率为代表的分析工具能够对现实社会分层与不平等状况展开客观描绘和测量,而阶层意识、地位认同、"分配公平感""群体冲突感"等主观维度则涉及公众在不平等结果、意义上的感知与判断,旨在揭示客观社会变迁和社会分化在人们主观认知及价值观上的反映。主观认知并不完全是客观状况的"镜像式"机械反映,相较于客观测量,主观分层分析更为真实具体,且能直接紧密地与一系列社会后果性议题相联。今后应加强对社会情绪、社会心态等主观层面问题的监测和分析,使客观与主观两种研究取向相得益彰、互补互鉴,以获得对于不平等问题更为全面准确的认识。
【作者单位】: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基金】:2015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转型时期的社会情绪表达与化解疏导研究”(15YJC840023)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56;C912
【正文快照】: 引言当代社会分层研究的代表性人物伦斯基(Lenski,G.E.)曾将这一领域涉及的议题归纳为两个基本方面:“谁得到了什么,为什么会得到?”[1]这一简洁表述概括性地指出了分层研究的核心问题:描述有价值的社会资源在社会群体中不平等分配的轮廓和状况,并详细解释这种状况得以产生和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明林;关于社会分层三阶段发展的若干思考[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2 ;变迁中的社会分层[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3 张明庆,刘光明;军人在社会分层中的位置[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4 刘祖云;社会分层的若干理论问题新探[J];江汉论坛;2002年09期
5 陈恢忠;论社会分层的功能[J];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6 李强;社会分层弊大于利吗?[J];领导之友;2003年04期
7 李亮,郑智航;社会分层:法律的新视角[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8 刘祖云,戴洁;再论社会分层的功能[J];学术论坛;2003年02期
9 郭景萍;消费文化视野下的社会分层[J];学术论坛;2004年01期
10 孟祥f;社会分层:进步着的与僵滞着的[J];经济;2004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强;;社会分层与小康社会[A];小康社会:创新与发展——2002·学术前沿论坛文集[C];2002年
2 张春婷;;社会分层对社会和谐的影响[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甘源;;浅谈社会分层对社会和谐的积极影响[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刘春杰;;毛泽东社会分层思想及其意义[A];学习 坚持 发展——青海省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优秀论文集[C];1993年
5 李强;;社会分层与小康社会[A];前沿 创新 发展——学术前沿论坛十周年纪念文集(2001-2010年)[C];2011年
6 薛晶;;社会分层与多元化背景下犯罪新趋势初探[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吕树庭;周洽;;当代中国大众体育与社会分层[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8 晏九s,
本文编号:13022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1302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