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不明身份者闯入日本驻沈阳总领事馆事件报道之述评
本文关键词:国际关系变动中的东南亚华文传媒,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2002年
媒体报道与“闯馆”事件——关于不明身份者闯入日本驻沈阳总领事馆事件报道之述评
李双龙
【摘要】:在最近的中、日两国对对方国家的媒体报道中涉及比较多的,是关于5月8日由 5名不明身份者(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用语)闯入日本驻沈阳总领事馆(以下称“闯馆”事件)而引发的外交事件。中日双方各持己见,互不相让;媒体也不甘示弱,展开了激烈的报道。尤其是日本的媒体,对沈阳领事馆事件大加炒作。如此一来,本来纯属偶发事件的“闯馆”一下子上升到了外交事件,震动了两国的政界、外交界乃至周边国家和地区,使得本来已经冷淡下来的中日关系又蒙上了一层阴影。事实的真相如何?媒体在整个事件中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即便今天这一事件得到了一定程度(圆满解决恐怕很难) 的解决,媒体应从这一事件中吸取的教训又是什么?虽然本文无法就上述3个问题下出一个明确结论,但通过对在这一事件过程中媒体所起的作用进行评述从中找出问题症结之所在,以发挥传播媒体在双边关系乃至国际关系中的积极作用,以真正体现媒体的“公正性”与“客观性”。
【作者单位】:
【分类号】:G212
【正文快照】:
一、日本驻沈阳总领事馆事件发生的经过 在评述传播媒体在此次“闯馆”事件中的作用之前,让我们来简要地回顾一下日本驻 沈阳总领事馆事件发生的经过.2002年5月8日下午2时左右,日本驻沈阳总领事馆门口 突然冲进5名男女。正在执勤的中国武赞战士拦住了其中的3人,并在日本领
下载全文更多同类文献
PDF全文下载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AdobeReader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丽;;新闻策划的基本原则及其现实意义[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2 丁陆爱;;从西藏暴力事件透视西方媒体报道的“客观性”[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3 金迪;;论大众传媒与科技的互动中引发的伦理问题[J];新闻界;2008年06期
4 刘音;;国际关系因素对媒体报道的影响分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5 向翠林;《大公报》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及其对于今天的启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10期
6 ;编后记[J];新闻战线;1957年03期
7 黄欣;;国际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倾向性[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年09期
8 袁黎;;《今日说法》中叙事视角对客观性的建构[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9 孙倩;;浅谈新闻的客观性[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年02期
10 王志艳;;陈水扁涉金案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倾向性分析——以2008年8月以来的相关报道为对象[J];新闻世界;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双龙;;媒体报道与“闯馆”事件——关于不明身份者闯入日本驻沈阳总领事馆事件报道之述评[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2 方苏;;唯物辩证法视野下的新闻消费主义与新闻专业主义关系的探讨[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3 顾炜程;侯静慧;;析媒体因素对中国人“日本观”的影响[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4 陈龙;王瑜;;我国媒体艾滋病报道中的修辞敏感性研究[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5 黄晓红;;媒体的社会责任与公正原则[A];新闻传媒与社会发展论坛·2007——中国新闻业发展现状与趋势论文集[C];2007年
6 文有仁;;二十五年目睹之外国伪科学怪现状[A];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黄小熳;;公共知识分子言论对媒介议题属性设置的影响——以王斌余事件为例[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8 罗以澄;夏倩芳;;他国形象误读:在多维视野中观察[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9 张玉洪;;媒体的缺位与错位——以“重庆钉子户”及“超级粉丝”杨丽娟报道为例[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10 董葵;;浅论媒体报道5.12地震的特点和对传媒未来的影响[A];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第33分会场新媒体与科技传播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N];厦门日报;2007年
2 杨丽华;[N];经济参考报;2010年
3 本报评论员 郭国松;[N];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
4 马昌豹;[N];中华新闻报;2006年
5 王鑫方;[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6 本报记者 褚国飞;[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N];福建日报;2009年
8 易艳刚;[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9 黄忠;[N];中国信息报;2011年
10 记者 霍红;[N];沈阳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涛;媒体报道与资本市场发展[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2 简海燕;媒体报道司法活动的法律限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3 程金福;媒介权力与政治权力的结构变迁[D];复旦大学;2007年
4 刘虎;国家利益与媒体国际报道[D];暨南大学;2007年
5 赵雅文;社会转型与新闻平衡报道[D];复旦大学;2008年
6 李仲天;全球传播语境中的国际舆论调控[D];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
7 王芳;当前我国大众化报纸消息来源偏向研究[D];武汉大学;2007年
8 邱凌;软实力背景下的中国国际传播战略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9 张健;新闻自由与经济自由的和谐与悖谬[D];复旦大学;2005年
10 王天华;新闻语篇中的隐性评价与动态读者定位[D];山东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世海;美联社新闻研究[D];河南大学;2006年
2 张芬;论解释性报道的三大理念创新[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3 唐金凤;我国媒体报道对司法公正的影响[D];暨南大学;2012年
4 陈雷;国际关系变动中的东南亚华文传媒[D];暨南大学;2004年
5 吕亚进;关于中西方新闻客观性的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6 张君君;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媒体报道分析[D];广西大学;2008年
7 李晓梅;德国媒体报道下的中国形象[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8 曾明瑞;媒体报道与广州城市形象传播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9 吴填;城市媒体对少数族群报道的现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10 郄丽宁;新语境下公共危机传播中的媒体表现[D];兰州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国际关系变动中的东南亚华文传媒,,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551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155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