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环京津近郊区衰落乡村适老化再生潜力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01 20:15
【摘要】:基于新时期中国乡村发展的问题与背景,提出以城乡要素流动为核心的乡村适老化再生模式。明确环京津近郊区空间范围的基础上,从自然资源、人文资源、适老资源三个方面,构建乡村适老化再生潜力评价模型。通过德尔菲法和实地调查法,确定乡村适老化再生潜力评价的主体指标和扩展指标,并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乡村进行评价,提出自然型、人文型、设施型适老化乡村三种具有适老化再生潜力的乡村类型。并进一步对环京津近郊区进行了实证研究,总结了三种类型适老化乡村的分布特点。
[Abstract]:Based on the problems and background of r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in the new period,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rural suitable aging regeneration model with the flow of urban and rural elements as the core. On the basis of making clear the spatial range of the suburb around Beijing and Tianjin, the evaluation model of the potential of rural suitable aging regeneration is constructed from three aspects: natural resources, human resources and suitable resources. Through Delphi method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method, the main body index and expansion index of the potential evaluation of suitable aging regeneration in rural areas were determined, and the rural areas were evaluated qualitatively and quantitatively, and the natural type and humanistic type were put forward. There are three types of rural areas with suitable regeneration potential. An empirical study was carried out on the suburbs around Beijing and Tianjin, and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ree types of suitable aging villages were summarized.
【作者单位】: 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基金】: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ZD201409):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河北省传统民居保护与持续再生利用研究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2016年度项目(HB16SH017):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环京津近郊乡村适老化再生模式研究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2015年度项目(HB15YS065):“享老”产业驱动下城郊乡村社区再生营建策略研究——以河北正定西里寨村为例 河北省高等学校社科研究2015年度基金项目(SD151083)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HB15SH043)
【分类号】:D669.6;F3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涛方;;中国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老龄化空间特征与规划应对[J];规划师;2015年12期

2 王淑娟;周丽娜;李诚;;环京津贫困带农业与旅游业融合互动发展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5年19期

3 申明锐;张京祥;;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中国乡村转型与复兴[J];城市规划;2015年01期

4 金姝兰;金威;廖合群;;鄱阳湖流域国家历史文化名村镇旅游资源发展潜力评价[J];价格月刊;2014年12期

5 袁开国;刘莲;向云波;邹家红;;基于GIS的异地互动旅游养老目的地适宜性评价[J];经济地理;2013年11期

6 潘悦;洪亮平;;中西部大城市近郊区“被动城市化”困境突围[J];城市规划学刊;2013年04期

7 李松柏;;长江三角洲都市圈老人乡村休闲养老研究[J];经济地理;2012年02期

8 马国霞;田玉军;石勇;;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增长的空间极化及其模拟研究[J];经济地理;2010年02期

9 尹占娥;殷杰;许世远;;上海乡村旅游资源定量评价研究[J];旅游学刊;2007年08期

10 刘庆友;;乡村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模型与应用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欧定华;夏建国;;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大城市近郊区景观格局优化研究--以成都市龙泉驿区为例[J];地理研究;2017年03期

2 章晶晶;陈波;王丽娴;;旅游开发背景下的乡村性评价体系构建[J];浙江农业科学;2017年03期

3 张文香;;山海关区北营子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实践[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7年01期

4 舒平;李和勇;;环京津近郊区衰落乡村适老化再生潜力评价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7年02期

5 李广斌;王勇;;新型集体经济发展与乡村居住空间转型耦合机制——以苏州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6年12期

6 刘新建;石岩璞;李达;郭明第;;京津冀产业结构变化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6年24期

7 王勇;李广斌;;乡村衰败与复兴之辩[J];规划师;2016年12期

8 刘丙章;高建华;;中原经济区经济极化与空间格局的动态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6期

9 宋欢;杨美霞;;养老旅游的概念与本质[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06期

10 王超超;李孝坤;李赛男;谢玲;蒋佳佳;唐兄英;;基于乡村旅游视角的乡村复兴探析——以重庆市万州区凤凰村乡村公园建设为例[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6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廉思;;阶层流动的另一种可能[J];南风窗;2014年24期

2 张京祥;申明锐;赵晨;;乡村复兴:生产主义和后生产主义下的中国乡村转型[J];国际城市规划;2014年05期

3 孟祥林;;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的“北京—张家口”城市走廊发展对策分析[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4 毛蒋兴;王辛宇;郑雄彬;潘新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人口老龄化的城乡规划转型应对[J];规划师;2014年08期

5 于涛方;;中国城市老龄化空间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基于“五普”和“六普”人口数据的分析[J];城市规划学刊;2013年06期

6 石张宇;;基于异地养老视角的旅游目的地开发探析[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3年06期

7 黄璜;;我国异地养老产业发展战略探讨[J];商业时代;2013年04期

8 陈毅华;苏昌贵;;基于六普数据的湖南省人口老龄化发展态势与对策研究[J];经济地理;2013年01期

9 何慧丽;;当代中国乡村复兴之路[J];人民论坛;2012年31期

10 于涛方;王瑾;;面向人口老龄化的城市规划应对[J];规划师;2012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张亚卿;;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2 郑新奇;阎弘文;王爱萍;王筱明;张波;张金萍;;GIS支持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研究——以济南市城区为例[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于德福 罗会江;四川矿产潜力评价成果助力找矿突破[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2年

2 张晓岭 马巨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1年

3 记者 于德福;潜力评价成果增强安徽发展钢铁产业信心[N];地质勘查导报;2010年

4 记者 于德福;明后两年开展12个矿种潜力评价[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5 记者 于德福;要建立动态更新的潜力评价长效机制[N];地质勘查导报;2010年

6 刘福宏;陕西完成11种矿产潜力评价工作[N];中国矿业报;2011年

7 霍研;明年全面开展铁铝铜锌铅金等潜力评价[N];中国黄金报;2008年

8 于德福;矿产潜力评价管理模式改为政府主导[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9 张丽华;确保潜力评价任务按时保质完成[N];中国矿业报;2007年

10 记者 于德福;重庆:制度保证推进潜力评价[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龙;三次采油潜力评价方法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静;基于判别系统的矿区废弃地复垦为农用地潜力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李宝秦;宁夏红井子油田开发潜力评价[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3 马依吟;湖南省湘潭市土地潜力评价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6年

4 朱礼菊;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5 张金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陈鸥;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以长春市为例[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任国平;岳阳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9年

8 胡永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王传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6年

10 张小燕;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3049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23049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bb0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