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学生村官计划是新时期我国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举措,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大学生村官计划一方面可以为党政机关培养和储备具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党政人才,另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发挥聪明才智,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至今,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比如大学生村官不能很好地适应农村工作,大学生村官的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依然存在一些漏洞等。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工作适应问题,已有研究较少涉及,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适应及其影响因素也缺乏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本研究是在全国各地陆续推行和实施大学村官计划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一项应用性研究。通过对华东、华南、华中、华北、西南、东北等地区的550名大学生村官的调查,分析了目前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因素;对大学生村官工作适应的结构以及主要特点进行了探索,利用结构方程建模和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构建了大学生村官工作适应的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建立了大学生村官工作适应的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此外,本研究还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大学生村官的个案展开定性分析,最后结合调查的结果,提出了构建大学生村官长效管理机制的对策和建议。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N=550)表明,大学生村官的工作适应主要包括:匹配感、人际关系、岗位胜任、成就感、工作环境和角色清晰等六个因子;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N=492)表明,大学生村官工作适应的六因子结构模型拟合指标良好;自编的大学生村官工作适应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2)自编的职业生涯规划问卷主要包括自我评估、环境评估、职业目标和实施反馈等四个因子,累计方差解释率为59.555%;职业生涯规划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问卷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3)不同地区、学历、毕业院校、工作岗位、工作年限、工资水平、社会实践经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大学生村官的基本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地区的岗前培训率和考评模式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学历和毕业院校的大学生村官在求职动机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岗位的考评模式及意见采纳情况存在显著性差异;有无社会实践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大学生村官在知识应用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工作年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岗位及不同工资水平的大学生村官对身份不确定的感知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地区以及不同工资水平的大学生村官对缺乏保障机制的认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4)大学生村官的工作适应水平在独生子女状况、毕业院校类型、工作年限、工作岗位等变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独生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村官在人际关系、工作环境以及工作适应总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重点高校和非重点高校毕业的大学生村官在角色清晰、匹配感以及工作适应总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大学生村官工作适应水平在工作年限上存在显著的差异,高工作年限大学生村官的匹配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借调乡镇政府工作的大学生村官和村支书及村长助理在角色清晰、匹配感、工作环境以及工作适应总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另外,不同学生干部经历、社会实践经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岗前培训及求职动机的大学生村官在工作适应上存在显著性差异。(5)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决策的Logit模型的结果表明,影响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决策的主要因素包括户籍、求职动机、工资水平和组织考评方式。(6)不同户籍、独生子女状况及性别的大学生村官在人格特征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价值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工作岗位、工作年限的大学生村官在组织氛围、工作满意度以及工作倦怠上存在显著性差异。(7)所构建的工作适应的个人影响因素模型各项拟合指标良好,模型可以接受。职业生涯规划对人格特征、工作价值与工作适应的关系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工作适应在人格特征、职业规划与工作结果(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绩效)之间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在工作价值与工作结果之间起到完全中介的作用;Bootstrap检验的结果表明多重中介效应显著。(8)所构建的工作适应的组织影响因素模型各项拟合指数良好,模型可以接受。工作适应在工作特征与工作绩效之间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在工作特征与工作倦怠之间起到完全中介的作用;工作适应在组织氛围与工作绩效之间起到完全中介的作用,在组织氛围与工作倦怠之间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工作倦怠在工作适应与工作满意度之间起到完全中介的作用,在工作适应与工作绩效之间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工作适应、工作倦怠在工作特征、组织氛围与工作结果之间起到多重中介的作用;Bootstrap检验的结果表明多重中介效应显著。(9)所构建的工作适应影响因素整合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数良好,模型可以接受。工作适应在人格特征、工作特征、组织氛围与工作结果之间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工作适应在工作价值与工作结果之间起到完全中介的作用。(10)组织氛围对人格特征与工作适应的关系没有调节作用;组织氛围的支持和认同维度对工作价值与工作适应间的关系起到调节的作用。(11)所构建的工作适应的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精度可以达到88.897%,对工作适应有重要影响的预测变量,按照贡献率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自我评估、外倾性、目标与奖酬、支持、职业目标、工作完整性、尽责性、认同、组织结构、工作重要性。其中自我评估、外倾性、目标与奖酬、支持、职业目标这五个变量对工作适应水平预测有68.28%的贡献率;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精度要显著优于多元回归模型。(12)个案分析的结果表明:人格特征、求职动机、职业生涯规划、学校教育及单位的管理模式等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适应水平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支持实证分析的研究结论。(13)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所提出的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培训、考核、保障激励等长效管理机制的建议被组织管理部门采纳,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422.6;D66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国平;杨奇鑫;;企业新员工工作倦怠成因及干预对策[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年02期
2 耿相魁;;完善“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几点思考[J];大连干部学刊;2008年10期
3 林善炜;;大学生“村官”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福州党校学报;2009年01期
4 刘宏军;;论高校在大学生村官岗前教育中的作用[J];法制与社会;2009年14期
5 谭亚莉;廖建桥;周二华;;企业新雇员工作适应发展的纵向研究:SOF-LGM建模[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6年05期
6 段小力;;大学生村官与新农村建设:公共选择视角[J];江西农业学报;2008年10期
7 覃雁君;王继超;黄彪;;关于大学生村官流失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J];开发研究;2009年03期
8 雷海岩;彭奇平;曹平;谢国宝;雷湘勇;;择业动机在“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中的影响及引导[J];学理论;2010年24期
9 程传兴;李伟;;论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的途径[J];领导科学;2010年29期
10 包亚芳;孙治;薛群慧;;人格特质对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生留职意愿影响研究——组织社会化的中介作用[J];旅游学刊;2012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杨雅婕;大学毕业生职业心理适应整合测验方案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2 聂衍刚;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谭亚莉;企业新进员工工作适应的发展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 王明辉;企业员工组织社会化内容结构及其相关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艾雯静;大学生村官及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启示[D];山东理工大学;2011年
2 钱颖;企业员工组织社会化因素结构及其与行为绩效关系的探讨[D];暨南大学;2004年
3 余君;基层公务员工作特征及其与人格特质、工作满意度、工作绩效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4 詹发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5 李瑾;智能障碍者支持性就业中工作适应能力训练与支持策略的运用及成效实验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7年
6 刘密;组织社会化策略对大学毕业生工作适应的影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安晓镜;中小学教师工作特征、工作倦怠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8 郑凤久;民营企业员工工作适应性的发展模式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2008年
9 于海滨;硕士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价值观和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D];河南大学;2008年
10 梁娟;组织社会化管理策略对新员工组织社会化进程的影响[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年
,
本文编号:
23162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2316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