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学界对华研究的数据分析--以《外交事务》、《国际安全》和《政治学季刊》为例

发布时间:2019-11-27 01:04
【摘要】:在美国对外决策中,其学界具有不可否认的影响。随着对中国崛起的日益关注,他们在塑造美国对华认知和政策选择方面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为深入理解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学界对华研究,本文以《外交事务》、《国际安全》和《政治学季刊》三大学术期刊作为样本,对其自1993年至2016年的所有涉华论文进行了全面梳理。分析发现:(1)对华研究数量和关注度随着中国崛起进程呈整体上升趋势;(2)对中国崛起所面临障碍的关注稳居研究重点;(3)对华负面态度波动较大,近年来明显上升。虽然到目前为止,对华接触依然是主流,但防范的声音明显增加。两国之间不断缩小的实力差距日渐成为影响美国学界对华讨论的主要因素。
【图文】:

期刊,论文数量


饽谏鲜隼碛桑嗵疚亩?993年—2016年间三大期刊所有涉华文章进行全面收集整理。在此基础上,,从议题数量、类型及其态度等多个维度对这些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从总体上把握美国学术界对华政策讨论的历史演变及其逻辑。据统计,从1993年到2016年,《政治学季刊》发表了143篇与中国相关的研究论文,《国际安全》(季刊)发表了84篇,《外交事务》(双月刊)发表了552篇,三大期刊共计发表了779篇,具有较好的代表性。三大期刊对华研究的相关议题基数不小,尽管存在波动,其绝对数量和相对比重呈总体上升趋势。如图1所示,三大期刊对华研究呈波浪上升趋势。其中经历了三个明显的上升阶段。第一个阶段始于1997年,中国与美国在台湾海峡剑拔弩张,一触即发的危险态势使三大期刊将中国从一个潜在竞争对手上升到了地区安全主要威胁者的高度加以研究,重视程度明显增加;第二个上升阶段始于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这一对中美两国都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事件使得美国学界对中国的前景、中美关系的未来以及亚太安全进行了全方位的检视;第三个上升阶段始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空前的经济危机,并加剧了因全球反恐而严重透支的国力困境。与之相对,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和综合国力的明显提升,使“中国崛起”不再限于个别学者的理论推测,而被视为一个现实趋势,成为美国乃至世界普遍关注的议题。在这种背景下,三大期刊对中国的关注度大幅度增加。图1三大期刊发表的涉华论文数量(1993—2016年)在三大期刊所发表的论文中,涉华研究不但在绝对数量上呈上升趋势,而且所占比例也在不断提高,表明其对中国的关注度也在上升。从图2可以看到,尽管存在程度不同的波动,从1993年至2016年,与中国相关的论?

论文,期刊,总数,美国学


《外交事务》的占比由3.6%上升至10.2%,在《国际安全》的占比由11.5%上升至32%。虽然三大期刊的占比不同,且处于不断波动中,但各有侧重,相互补充,形成全景式的对华讨论。图2涉华论文占三大期刊同期论文总数的比例(1993—2016年)二、三大期刊对华研究的主要特点及其原因分析通过对冷战结束以来三大期刊涉华论文中议题类型、争论和态度倾向的分析发现,其对华研究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特点。(一)中国崛起面临的障碍长期稳居关注重点冷战结束之初,中国面临空前严峻的内外挑战。美国学界大部分并不看好中国,遑论崛起。一些醉心于“历史终结”的美国学者甚至自信地认为,只要再稍加压力(遏制),中国要不了多久也会步苏东的后尘。因此,“中国崩溃论”占有很大市常客观来讲,无论是就中国当时的发展水平和实力而言,还是从国内困难和挑战来看,“中国崛起”缺乏足以令大多数人信服的现实根据。“中国崛起”在当时更多还只是个别学者的理论推导。尽管随着此后中国的持续高速增长,“中国崛起”逐渐成为一个被日益接受的现实议题,但很多学者对中国崛起的前景依然心存疑虑。从现实方面来看,中国确实面临着比传统大国崛起更为复杂的问题和挑战;从认知方面来看,中国如果按照自己的模式和道路实现崛起,将对他们既有的经验和知识构成空前挑战。当然,背后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考虑———中国是否会对美国的主导地位构成挑战?因此,对中国崛起问题的关注,不仅是美国学术研究的自然指向,也是检验其经验和知识价值的需要,更是寻求有效对策以维护美国主导地位的集体自觉。对中国崛起所面临问题和挑战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美国学界集体心态的变化:从冷战刚刚结束时居高临下的好奇,到发现潜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爱慧;;美国学界对亚裔美国人政治参与的研究述评[J];世界民族;2012年05期

2 朱立群;美国学界对中国亚洲政策的认知[J];外交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3 李承红;;重温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界有关“美国衰落论”的争论——兼及当下的“美国衰落论”[J];当代亚太;2011年01期

4 张新平;杨荣国;;试析美国学界新“弃台论”思潮及其面临的批评[J];台湾研究集刊;2013年03期

5 郭树永,郑桂芬;冷战后美国学界的俄罗斯“国家重塑”研究[J];东欧中亚研究;1999年04期

6 阿苏勒;;美国学界对“民主大选优越性”的困惑[J];文化纵横;2013年02期

7 王则柯;;挽救美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努力(下)[J];珠江经济;2000年11期

8 齐兴霞;;转型时期的俄罗斯国内民主与外交——对美国学界相关研究的评介[J];黄海学术论坛;2011年01期

9 李莉;;美国学界反思“亚太再平衡战略”[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3年03期

10 仵胜奇;;冷战后美国学界关于“中国军事威胁论”的辩论[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郑讴 编译;美国学界反思“占领运动”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本文编号:25663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25663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8cb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