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区主义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论地区主义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地区主义是当前国际关系发展变化与理论探讨的一个重要议题 ,但国内学界对此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鉴于此 ,本文试着对地区主义的有关问题作了初步的、偏重于政治层面的理论分析。作者认为 ,作为一种多边主义形式 ,地区主义反映了地区范畴内从相互依存与国家合作到一体化、认同与社会聚合的相互作用进程 ,仅仅从地区一体化的角度对其加以界定和理解是片面的。在世界政治经济结构性变革的背景下 ,地区主义呈现出了地区内发达与发展中国家关系加强、制度化程度提高和目标多样化的特征 ,它的高涨为国际关系增添了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新的结构层面与脉络 ,推动并规范了地区及世界新秩序的形成 ,有助于解决地区安全问题并对多种冲突进行控制和管理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 地区主义 国际关系 地区新秩序 世界新秩序
【分类号】:D810
【正文快照】: 地区主义是与全球化进程相伴随的另一种推动世界政治经济关系实现结构性转变的动力。在当前的国际关系中 ,地区主义不仅是许多国家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强外交实力的主要渠道之一 ,也是在地区与全球层面上规范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的一个重要力量。中国的国家利益与对外战略在很大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学玉;论地区主义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J];现代国际关系;2002年08期
2 耿协峰;“新地区主义”研究不同视角的评析[J];国际政治研究;2001年01期
3 肖欢容;地区主义及其当代发展[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02期
4 耿协峰;地区主义的本质特征——多样性及其在亚太的表现[J];国际经济评论;2002年Z1期
5 王庭东;东亚经济地区主义的初步形成及其溢出效应初探[J];东南亚纵横;2003年03期
6 耿协峰;“新地区主义”研究—不同视角的评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01期
7 蔡养泉;论东亚地区主义的历史发展及其介入性趋势[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8 庞中英;地区主义与民族主义[J];欧洲;1999年02期
9 阿米塔夫·阿齐亚,肖欢容;地区主义和即将出现的世界秩序:主权、自治权、地区特性[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02期
10 王伟华;地区主义与南亚区域合作[J];南亚研究季刊;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廖育人;;地区主义战略:中国的现实抉择[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2 单军;;批判的地区主义批判及其他——关于建筑地区性研究的几点再思考[A];中国民族建筑研究论文汇编[C];2008年
3 郎萨仁·纳目斯特仁;;中蒙边境区域合作问题[A];首届东北亚区域合作发展国际论坛文集(下)[C];2008年
4 张彤;;现代主义:国际风格中的地区性维度[A];建筑与地域文化国际研讨会暨中国建筑学会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5 于迎丽;;朝核问题与东北亚安全合作[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下)[C];2004年
6 赵银亮;;欧盟地区一体化与冲突管理机制相关性研究[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7 刘鸣;;中国责任论探究与和谐世界的建设[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CBN记者 陈晓晨 实习记者 洪嘉泽;东亚地区主义:开放性与灵活性是特色[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2 雪峰 井敏;欧元入“流”与金融地区主义[N];中国经营报;2001年
3 肖欢容(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系);地区主义的新浪潮[N];光明日报;2001年
4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单德启;建筑学:面对“全球化”与“地区主义”的碰撞[N];中华建筑报;2002年
5 庞中英;“开放的地区主义”如何开放[N];东方早报;2005年
6 本版编辑邋宋t$ 日本世界和平研究所理事长 大河原良雄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 俞新天 印度国防与分析研究所东亚研究室负责人 斯里·杜塔 俄罗斯战略研究所亚太室负责人 米尔卡西莫夫 德国(柏林)国际与安全研究所亚洲组负责人 嘉德伦·瓦卡尔;世界风云变幻 智库出谋划策[N];文汇报;2007年
7 陆振华;日本FDI的敏感部门[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8 拉贾·莫汉(印度);印度:回归亚洲的中心[N];东方早报;2005年
9 秦治来;加强区域合作的重要会议[N];学习时报;2005年
10 ;APEC的特征[N];亚太经济时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麻陆东;东亚地区主义发展路径:过程中的政府间合作[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肖欢容;地区主义理论的历史演进[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韦红;东盟地区主义的发展与中国[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周慧来;霸权与地区主义:美国与冷战后东亚地区合作的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5 徐秀军;地区主义与南太平洋地区秩序的构建[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6 赵乾坤;大国权力与地区规范[D];外交学院;2006年
7 郭延军;东北亚环境安全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8 王作成;马来西亚与东盟:外交政策与地区主义[D];复旦大学;2004年
9 刘渝梅;东亚地区合作与中国的软力量[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张建新;霸权体系与经济增长[D];复旦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晓东;中亚“地区主义”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D];新疆大学;2010年
2 葛怀宇;中国:亚洲地缘政治的“重心”[D];外交学院;2003年
3 张宏辉;地区主义与中国外交[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4 李细兰;集体认同与东亚地区主义的建构[D];吉林大学;2005年
5 王方颖;冷战后地区多边安全合作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张岩;日本东亚地区主义政策探析[D];山东大学;2007年
7 李明融;地区主义下休闲性旅游宾馆的景观设计——以都江堰地区为例[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8 张建;地区主义与拉丁美洲一体化[D];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2008年
9 王玉主;亚太地区:开放的地区主义[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10 潘飞;冷战后中国与东亚地区合作[D];武汉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论地区主义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43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284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