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中越宗藩关系解体与清朝的反应

发布时间:2017-04-03 13:08

  本文关键词:中越宗藩关系解体与清朝的反应,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自宋代以来,宗藩关系就是维系中国和越南的纽带。中国作为宗主国居于“天朝”、“上国”的地位,越南作为藩属国,处于“藩属”、“下国”的境地。因循尊卑、上下之别,越南新王登基,必须得到中国皇帝册封,方成正统,并须定期向中国进献贡品,以示臣服。中国为彰大国风度,则以回赐朝贡、保护藩属国正常的统治秩序为己任。中越宗藩关系绵延千载有余,成为传统。 近代以降,法国染指越南,企图以越南为跳板进入中国西南。法国对越南的觊觎和动武,严重威胁中越宗藩关系的存续。对此,清廷不得不予以回应,以维系中越之间的这一传统关系。中法战争前,清朝对保藩和弃藩意见不一,随着法国对越南侵略的加剧,,清廷内部意见渐趋统一,臣工纷纷对保藩建言献策。中国向来以和为贵,但在中法战争爆发前,曾纪泽的对法交涉,李鸿章与宝海、脱力古、福禄诺的谈判,均无果而终,最后不得不以武力捍卫中越宗藩关系和中国作为天朝上国的尊严。中法战争爆发后,清军将士奋勇善战,在军事上取得优势,但清政府急于求和,最终中法战争以“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而告终。战后《中法新约》的签订,宣告中越宗藩关系的解体,至此,法越殖民关系取代中越宗藩关系,中国天朝上国美梦破碎,属国尽失。 中越宗藩关系解体是近代西方列强在东亚进行殖民扩张的产物,也是近代西方国际关系体系冲击东亚传统国际关系体系的必然结果。宗藩关系作为一种双方自愿的、不成文的、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双边关系,已经不符合近代条约体制发展潮流,被淘汰是必然的,只是,中越宗藩关系的解体是被动的、不公平的,严重损害了中越两国的根本利益,从此越南作为法国的保护国纳入法国的殖民统治中,中国的西南大门也向法国敞开了。 中越宗藩关系的解体也宣告了旧的远东国际关系体制——以中国为中心的宗藩体制终结,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新的近代国际关系体制——以西方列强为中心的殖民体制。
【关键词】:中越宗藩关系 解体 清朝反应 中法交涉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829;K256.2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8
  • 序言8-16
  • (一) 选题理由和意义8-9
  • (二)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9-13
  • (三) 相关概念界定13-16
  • 一、 法国入侵越南与清朝的态度16-24
  • (一) 法国对越南的侵略16-21
  • (二) 清廷对越南局势的关注与对策21-24
  • 二、 中法战争前中法关于越南问题的交涉24-34
  • (一) 宗主权与保护权之争24-27
  • (二) 清朝对中越宗藩关系存续与否的态度27-34
  • 三、 越南局势的变化与清朝对策之调整34-50
  • (一) 法军占领北圻与清朝的应变举措34-42
  • (二) 清廷对中越宗藩关系的调整与越南的回应42-45
  • (三) 中法议和失败与中法战争爆发45-50
  • 四、 中越宗藩关系的终结与影响50-58
  • (一) 《中法新约》的签订与越南沦于法国50-51
  • (二) 中法越南勘界51-52
  • (三) 中越宗藩关系终结的影响52-58
  • 结语:从宗藩体制到殖民体制58-60
  • 参考文献60-72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72-74
  • 后记7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华秀;中俄伊犁交涉与中法越南交涉成败原因之比较[J];安徽史学;2000年04期

2 关威;李鸿章与中法战争论析[J];安徽史学;2002年03期

3 廖宗麟;中法战争期间“战越牵敌”策的制订和实施[J];安徽史学;2003年02期

4 王晋玲;《申报》与中法战争[J];安徽史学;2004年02期

5 李峰;曾纪泽与中法战争时期的英国调停[J];安徽史学;2004年03期

6 李志亮;;论中法战前曾纪泽对法交涉的得失[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7 何芳川;“华夷秩序”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6期

8 吴蓓;十九世纪亚洲的宗藩体系与殖民体系[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9 关威;;对李鸿章在中法战争中几个问题的再认识[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12期

10 李峰;论越南问题与中法战争的历史背景[J];常熟高专学报;2003年03期


  本文关键词:中越宗藩关系解体与清朝的反应,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43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2843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981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