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融入与贡献:现代世界体系理论视域下“中国道路”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0 16:11

  本文关键词:融入与贡献:现代世界体系理论视域下“中国道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理论是研究现代化的重要学派。沃勒斯坦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在互补的地区性劳动分工的基础上,欧洲经济一体化初步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由此诞生。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等世界各国家和地区基本被纳入到这个体系中来,最终形成了覆盖全球的的现代世界体系。沃勒斯坦认为,现代世界体系中存在“中心—半边缘—边缘”的体系结构,有的国家处于体系的中心地区而有的则处于边缘地区。现代世界体系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方面,现代世界体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各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体系;另一方面,由于现代世界体系中“不等价交换”机制的存在,该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对边缘国家形成一种制约。但这并不意味着,边缘国家就不能成为中心国家,只是非常困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中国正处于接近现代世界体系中心区的位置。伴随着中国的不断强大,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研究“中国道路”的热潮。目前,大多数研究都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国内,其实,从相当程度上来说,“中国道路”相对成功的关键在于处理好与现代世界体系的关系。从现代世界体系视角考察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让我们对“中国道路”有更深刻的认识。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中国道路”形成及发展有国内因素和现代世界体系的双重推动。改革开放融入世界体系,积极作为突破体系制约;中国特色政治制度的比较优势;中国的大国体量优势: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等都是促使“中国道路”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国内因素。同时,现代世界体系也对“中国道路”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现如今“中国道路”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中国面临“中国威胁论”到“中国责任论”的国际舆论压力;面临处理与超级大国美国关系问题的压力;面临多元复杂的安全威胁;仍面临“不等价交换”机制的制约。面对这些挑战,中国必须积极作为。合理承担国际责任,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超越“修昔底德陷阱”;提升维护自身安全能力,加强国际安全合作;实施产业转型升级,扭转“不等价交换”不利地位。“中国道路”的相对成功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现代世界体系,成为推动体系建设和改革的重要力量,对现代世界体系的发展做了出重要贡献。中国的崛起已经对世界体系产生了重大影响,世界格局正在重构,多极化趋势进一步明显。当今时代,现代化已经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追寻的目标,探寻自己的发展模式成为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国道路”的相对成功,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中国道路”还以其独特性丰富了人类现代化的多样性。
【关键词】:现代世界体系 中国道路 国际挑战 融入 贡献
【学位授予单位】:江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61
【目录】:
  • 商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绪论8-12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8-9
  • 1.1.1 选题的背景8
  • 1.1.2 选题的意义8-9
  • 1.2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9-10
  •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述评9
  • 1.2.2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9-10
  • 1.3 选题的基本内容10-11
  • 1.3.1 主要思想10-11
  • 1.3.2 难点和创新之处11
  • 1.4 选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11-12
  • 第二章 现代世界体系概述12-16
  • 2.1 现代世界体系的概念12-13
  • 2.2 现代世界体系理论的源起13
  • 2.3 现代世界体系的运行机制13-16
  • 2.3.1 “一体化”和“不平等”是主要特征13-14
  • 2.3.2 “不等价交换”和“资本积累”是基本动力14
  • 2.3.3 现代世界体系存在着流动性的重要机制14-16
  • 第三章 现代世界体系中“中国道路”的形成及发展16-22
  • 3.1 “中国道路”界定16
  • 3.1.1 “中国道路”命题提出16
  • 3.1.2 “中国道路”内涵16
  • 3.2 中国融入现代世界体系的进程及发展16-19
  • 3.2.1 改革开放前中国与现代世界体系17-18
  • 3.2.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现代世界体系18-19
  • 3.3 中国正处于接近中心区的位置19-22
  • 第四章 “中国道路”形成及发展的原因22-27
  • 4.1 中国的内在因素22-25
  • 4.1.1 改革开放融入世界体系,积极作为突破体系制约22
  • 4.1.2 中国特色政治制度的比较优势22-23
  • 4.1.3 中国的大国体量优势23-24
  • 4.1.4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24-25
  • 4.2 现代世界体系的推动25-27
  • 第五章 “中国道路”面临的国际挑战及对策27-35
  • 5.1 “中国道路”面临的国际挑战27-30
  • 5.1.1 “中国威胁论”和“中国责任论”27
  • 5.1.2 与超级大国美国的关系问题27-29
  • 5.1.3 面临多元复杂的安全威胁29
  • 5.1.4 仍受“不等价交换”机制的掣肘29-30
  • 5.2 “中国道路”应对国际挑战的对策30-35
  • 5.2.1 合理承担国际责任,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30-31
  • 5.2.2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超越“修昔底德陷阱”31-32
  • 5.2.3 提升维护自身安全能力,加强国际安全合作32-33
  • 5.2.4 实施产业转型升级,扭转“不等价交换”不利地位33-35
  • 第六章 “中国道路”对现代世界体系的贡献35-38
  • 6.1 推动当代世界格局的重构35-36
  • 6.2 为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提供范例36-37
  • 6.3 以其独特性丰富人类发展的多样性37-38
  • 结语38-40
  • 致谢40-41
  • 参考文献41-45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4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拉纳·米德;;“五四”与中国道路[J];商周刊;2009年10期

2 黄平;;“中国道路”的学术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10期

3 万俊人;;如何理解中国道路的现代性[J];理论视野;2010年12期

4 周天勇;;我看21世纪的“中国道路”[J];领导文萃;2011年15期

5 冷溶;;深刻理解“中国道路”的本质和内涵[J];党的文献;2011年06期

6 李健;;历史比较视野下中国道路的三种前景——兼谈中国和平崛起的条件[J];国外理论动态;2012年01期

7 郭万超;;三大西方“迷思”障碍“中国道路”[J];人民论坛;2012年S1期

8 孔根红;;全球视野中的中国道路[J];传承;2012年23期

9 陈晋;;党的十八大与“中国道路”[J];新湘评论;2012年24期

10 王志超;;“中国道路”:社会主义实践与探索的伟大成果[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燕;;中国共产党成功开辟“中国道路”的主要经验和启示[A];中国共产党90年研究文集(上)[C];2011年

2 李冲锋;;践行群众路线,走好中国道路[A];群众路线与科学领导[C];2013年

3 陈亚联;;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是“中国道路”走向成功的历史基础[A];全国社科院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第十六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C];2009年

4 吴静;;《中国道路十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典文献回眸》[A];毛泽东研究2012年卷[C];2013年

5 马俊峰;;以和为贵,走好中国道路[A];2013·学术前沿论丛——中国梦:教育变革与人的素质提升(上)[C];2013年

6 ;人民日报社论:让改革旗帜在中国道路上飘扬[A];陕西老年学通讯·2014年第1期(总第96期)[C];2014年

7 姚中秋;;存在一个中国道路吗?——当代中国的现代国家构建现状之辩正[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8 杨明;;中国道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9 王春玺;;坚持走独立自主的中国道路——以中国与拉美改革道路的选择为视角[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10 朱佳木;;新中国两个30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A];新中国60年研究文集(1)[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中国道路”的学术意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本报首席评论员 梅松武;“中国道路”点燃爱国激情[N];四川日报;2009年

3 洪向华;讲述中国道路背后的“中国道理”[N];人民日报;2011年

4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秦宣;“中国道路”的多视角解读[N];光明日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苏超;深入研究和阐述中国道路[N];人民日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李亚彬;“中国道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N];光明日报;2012年

7 本报记者 李可 王瑟 王国平;走在充满活力与自信的中国道路上[N];光明日报;2012年

8 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 于运全 孙敬鑫;恪守中国道路 展示中国自信[N];光明日报;2012年

9 史小威 蔡波涛 本报特约记者 丁顺国;“中国道路”越走越宽广[N];解放军报;2012年

10 本报评论员;坚持自主创新的“中国道路”[N];科技日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汤月娥;中国道路的哲学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5年

2 江敦秀;现代化视域下的中国道路及其当代价值[D];辽宁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卓雅;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中国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D];中共江苏省委党校;2015年

2 陈洁;价值维度视域下中国道路性质探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5年

3 谭雨甜;“中国道路”的哲学意蕴[D];山西大学;2014年

4 徐祥;融入与贡献:现代世界体系理论视域下“中国道路”研究[D];江南大学;2016年

5 王常冉;中国道路中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6 骆秀禹;论“中国道路”的哲学依据[D];广西师范学院;2012年

7 杨洪达;论“中国道路”的哲学基础与实践创新[D];中共中央党校;2014年

8 吴晓芳;“中国道路”的特色、挑战和对策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4年

9 张洁洁;国际社会对中国道路的评价与坚定道路自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10 张斌英;论中国模式的三维解读[D];浙江财经学院;2013年


  本文关键词:融入与贡献:现代世界体系理论视域下“中国道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70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2970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bb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