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国际关系中文化因素的作用
本文关键词:浅析当代国际关系中文化因素的作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冷战后,随着文化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明显上升,从文化角度研究国际关系和国家对外政策,日益引起学者们的重视,这不仅开拓了国际政治和对外政策的研究视野,而且有利于人们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和揭示。本文从文化的定义及特征入手,对文化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的作用进行初步探讨。
【作者单位】: 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关键词】: 文化 国际关系 软权力
【分类号】:D80
【正文快照】: 在当代国际关系理论界,学者们对文化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论。占主导地位的观点认为,影响一国对外行为的决定性因素是国际体系特别是国际政治体系的结构状况以及该国的物质实力(约瑟夫·奈称之为“硬权力”),而文化的影响是居于次要地位的。相应地,在传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锐敏;;全球化背景下美国民主输出的特点及影响[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2 贺飞,陈世永;传统文化的解构与重建——从文化传统看中国的现代化[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3 宫维明;全球化背景下价值冲突的逻辑进程[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4 阳春花;易志高;;跨文化沟通中的深层观念障碍探析[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5 刘翠萍;孤立主义在美国的发展过程[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09期
6 石中英;论国家文化安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7 许一多,周俊峰;实用主义:美国的外交哲学[J];长白学刊;2002年05期
8 王奎清;文化博弈与文化整合[J];长白学刊;2005年05期
9 申艳婷;对普世伦理的探索[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10 汪长明;;国际石油竞争与中国石油安全[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孙泓;;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A];“东亚汉文化圈与中国关系”国际学术会议暨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孙进己;;东亚文化圈发展的展望[A];“东亚汉文化圈与中国关系”国际学术会议暨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牟钟鉴;;儒学在思考[A];纪念孔子诞生25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卷一)[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桂翔;文化交往规律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2 何玉兴;社会群体沟通平衡问题学理资源探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陈义海;对明清之际中西异质文化碰撞的文化思考[D];苏州大学;2002年
4 凌宏彬;邓小平理论研究:一种权变的方法[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石毅;从家长制到自由放任[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6 郭长江;中国近现代科学教育变革的文化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陆启光;壮族儿童社会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赵应云;冲突与融合[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朱伟东;区域经济集群研究——论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的演进[D];复旦大学;2003年
10 刘斌;新科技革命与国际政治[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延兵;译者在处理文化类敏感文本中的作用[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0年
2 侯学华;论美国人权外交的战略演变及其历史根源[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雍琳;影响藏族大学生藏、汉族文化认同因素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4 刘舸;冷战后美国霸权战略与世界格局走向[D];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1年
5 黄筱瀛;双语教育态度与民族文化认同[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6 方远平;多元文化空间冲突与融合的理论分析与区域实证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1年
7 刘家宝;美国对华政策研究:从罗纳德·里根到乔治·W·布什[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8 王颖华;回、维吾尔、哈萨克族大学生现代性特性的调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9 韩辉;藏族大学生文化认同结构及与自我价值感的关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10 袁彬;新瓶装老酒——后冷战时代美国全球战略剖析[D];四川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碧如;;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与软实力的构建[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2 李荣静;浅析当代国际关系中文化因素的作用[J];理论与现代化;2004年02期
3 李智;试论美国的文化外交:软权力的运用[J];太平洋学报;2004年02期
4 李辽宁;;近年来关于软权力问题研究现状综述[J];理论导刊;2007年10期
5 宋效峰;试析中国和平崛起中的软权力因素[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6 冯江;;软权力与中国的和平崛起[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7 江宏春;;软权力理论视角下关于中国崛起的战略思考[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8 任海;徐庆超;;媒体外交:一种软权力的传播与扩散[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年04期
9 宋效峰;试析中国和平崛起中的软权力因素[J];兰州学刊;2005年03期
10 谢晓娟;;从提升软权力的角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增刚;;国际关系的双层博弈框架:一个新政治经济学的思路[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俞新天;;国际关系中文化作用的理论探讨[A];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2003年度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3 胥莉;;试论当前国际关系中的文化冲突[A];邓小平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全国邓小平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1998年
4 王义桅;;公共外交与中国软权力的崛起[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5 罗丹;;麻生执政与中日关系发展走向[A];湖南省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共运史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杨泽伟;;联合国改革的理论基础和法律依据[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公法卷)[C];2006年
7 花勇;;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世界交往的视角[A];国际关系研究:新领域与新理论——2010年博士论坛[C];2010年
8 陈克守;;墨学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摘要)[A];山东省哲学学会“改革开放三十年哲学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庄国土;;论亨廷顿的族群文化观及其对国际关系的解读[A];“东南亚民族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10 罗旭华;;邓小平国际道德思想探析[A];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吕德胜;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福音[N];解放军报;2010年
2 张志洲;超越西方[N];东方早报;2005年
3 ;中方对美国会少数众议员执意提出所谓纪念《与台湾关系法》30周年决议案表示强烈不满[N];人民日报;2009年
4 世经政所 李少军;印度洋海啸对国际关系的影响[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5 谢尔盖·亚历山大德罗维奇·卡拉加诺夫;国际关系进入新竞争态势[N];解放日报;2008年
6 ;后危机时代的国际关系——雾中看花[N];人民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方祥生;国际关系中的“蛮横”[N];光明日报;2007年
8 ;学术研究与外交政策:专家解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9 美国亚洲协会董事 廖凯原;世界依赖中美合作共同繁荣[N];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陈迎春;中国外交:一场静悄悄的革命[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广成;从合作到冲突:国际关系的退化机制分析[D];外交学院;2010年
2 何霄;阿根廷危机的国际关系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3 杨筱;认同与国际关系[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于朝晖;整合公共外交[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5 吴克明;新自由制度主义和内地香港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6 李芳田;国际移民及其政策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7 刘艺;跨境民族问题与国际关系[D];暨南大学;2006年
8 吴晓萍;从国际公共产品的提供看大国软权力的获得[D];外交学院;2011年
9 曾向红;霸权世界观与国际关系[D];兰州大学;2010年
10 李渤;当代俄罗斯与印度关系研究——从民族心理特征角度[D];外交学院;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庆文;环境问题:国际关系中的新焦点[D];暨南大学;2000年
2 夏自钊;话语如何建构“敌人”和“威胁”[D];复旦大学;2010年
3 顾思思;国家对外软实力问题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4 雷春斌;东南亚地区国际关系中的民族因素[D];暨南大学;2000年
5 赵为民;试论冷战后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D];河南大学;2004年
6 邱晓万;论希拉克总统执政以来的中法关系(1995年5月—2005年5月)[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7 王韵菁;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与国际关系[D];暨南大学;2005年
8 廖震峡;中俄关系:国际关系动因视角的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卢新华;希拉克总统执政时期的中法关系研究(1995年5月~2007年5月)[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姚丽丽;普京时期俄罗斯与欧盟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浅析当代国际关系中文化因素的作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08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300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