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浅论民国时期的艺术品外交

发布时间:2017-04-24 04:06

  本文关键词:浅论民国时期的艺术品外交,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什么是艺术品外交?怎样运用这种外交手段?其效果如何?这是国际关系领域中一个尚未得到充分研究且意义重大的课题。就像塞缪尔.亨廷顿教授所指出的那样,文化和文明在现代国际关系领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国际关系领域的学者们尝试去理解和解释文化因素是怎样影响现代国际社会中的冲突与合作。宗教、生活方式和音乐都被从不同角度做了充分的发掘,但是作为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艺术品却被忽视了。而想要全面和深入的理解文明在国际关系中所起到的作用,艺术品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容忽视的。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不仅取决于国家利益,也取决于国家间的认同。更有甚者,在特定情况下,作为行为主体的国家会为了相互间的认同而牺牲某些国家利益,很多冷战期间的例子都很好的证明了这个观点。这篇文章希望运用多种国际关系理论为这种现象提供一个解释框架,尤其是借助建构主义理论,一些社会学理论和历史学理论同样会得到应用。文明因素和身份认同的相互作用为理解艺术品外交设立了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这项研究的背景是从19世纪末兴起一直持续到目前的文化外交,不同的国家采用不同的方法从事文化外交。在这篇文章里我主要选取1912年到1949年民国时期的艺术品外交作为事例进行分析,并用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1926年费城博览会与1936年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作为案例,试图还原出当权者从初期对艺术品外交漠不关心到后期极为重视并积极策划这一变化的原因、经过、影响,有时会对东亚另一个强国一日本的艺术品外交进行对比。本文分四章。第一章介绍艺术品与国际关系之间的联系,而文明则起着两者间的纽带作用。在本节笔者将会通过介绍艺术品与文明的关系,及论证文明与国际关系间的重要联系。得出本文的主要假设:作为文明主要表现形式的艺术品在国际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深刻的影响了国家间的认同。第二章在第一章的理论基础上,介绍民国初期的艺术品外交,主要侧重于民国初期艺术品交流形式的转变--从最初的民间组织到半官半民到最后官方的积极参与,并尝试解释这种变化的原因。第三章主要作为案例分析存在,本章重点分析了国民政府艺术品外交的巅峰之作—伦敦中国艺术品博览会。通过具体分析此次展览会的时代背景、国民政府的动机、从筹展到参展的过程及本次展览会的影响,来论证第一章的假设,本章也是全文的重点所在。第四章在综合以上三章的基础上,对当代中国的艺术品外交提出建议。
【关键词】:艺术品外交 国民政府 博览会 文化外交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125;K258;J12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导言9-14
  • 一. 问题由来9-10
  •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10-11
  • 三. 研究综述与本研究创新之处11-13
  • 四. 文章结构13-14
  • 第一章 艺术品与国际关系14-25
  • 一. 艺术品与文明14-17
  • 二. 文明与国际关系17-21
  • 三. 艺术品与国际关系21-25
  • 第二章 民国初期的艺术品外交25-31
  • 一. 时代背景25-26
  • 二. 民国初期艺术品外交的尝试26-30
  • 三. 小结30-31
  • 第三章 巅峰之作(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31-42
  • 一. 背景介绍31-33
  • 二. “伦敦艺展”的起源33-34
  • 三. 分类、展示与解说34-37
  • 四. 展览经过37-40
  • 五. 展出影响40-42
  • 第四章 对当代中国的启示42-45
  • 一. 建国后艺术品外交的国际形势42-44
  • 二. 启示44-45
  • 结语45-47
  • 参考文献47-50
  • 后记50-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世海;乔建玲;;民国时期的■■[J];中国档案;1990年09期

2 曹金发;董杰;;试析国民政府前期两淮私盐的种类[J];宿州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3 夏军;民国时期计划开发海南岛的一组史料[J];民国档案;1992年03期

4 ;《钟山风雨》2007年总目录[J];钟山风雨;2007年06期

5 ;民国时期西藏地方政府参与国家政治活动概述[J];中国档案;1993年01期

6 李硕;;民国时期云南编修方志考略[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4期

7 马玉华;云南省边疆行政设计委员会述论[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8 张华军;;民国时期的哈阿航空公司[J];西域研究;2007年03期

9 裴庚辛;郭旭红;;民国时期甘肃河西地区的水利建设[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10 阮荣;民国时期的各种节日[J];民国春秋;199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别必亮;;民国时期我国高校校歌探微[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0)——中华民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2 敖文蔚;;民国时期土匪成因与治理[A];“20世纪中国社会史与社会变迁”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C];1997年

3 谢晓鹏;;民国时期河南匪祸及其成因[A];中国现代社会民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宋海燕;;民国乡村书院的演变——对庐陵两本书院志的解读[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0)——中华民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5 戚厚杰;;民国时期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程及教训[A];百年沧桑论香港——江苏省暨南京市各界举行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6 王欣;;马长寿先生的康藏研究[A];任乃强与康藏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9年

7 冯敏;;辛亥革命与民国时期国家审计的发展[A];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论文集[C];2001年

8 王波;任俊;;民国时期甘肃发行“节约建国储蓄券”历史背景及其版式[A];第二届西北五省区钱币学会协作会议专辑[C];2002年

9 慈鸿飞;;民国时期中国西部农业资源开发[A];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九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刘伟;;民国时期职业补习教育对现今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启示[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一专辑)[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冀 实习生 蒋培根;紫金山中这个“大家伙”是啥?[N];南京日报;2007年

2 岳南;民国嘉兴沈氏四姐弟[N];嘉兴日报;2011年

3 陈郑煊;民国时期使用的货币[N];闽南日报;2005年

4 梁嘉宾;民国时期成县的马帮和脚骡店[N];民主协商报;2005年

5 张声和;匹马曾经地尽头[N];温州日报;2006年

6 记者 陶玮邋实习生 刘莎;通元发现民国时期建筑[N];嘉兴日报;2008年

7 李万万;民国时期的改良年画[N];团结报;2010年

8 陈江涛 王俊明;特品特藏 双人双锁[N];中国档案报;2005年

9 赵修义;“软实力”所不能涵盖的……[N];社会科学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吕德胜;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福音[N];解放军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廷中;云南民国时期民族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2 薛其林;民国时期学术研究方法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3 杨常伟;民国时期山西农业科技[D];山西大学;2009年

4 程森;明清民国时期直豫晋鲁交界地区地域互动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陆汉文;民国时期城市居民的生活与现代性(1928—1937)[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6 黄正林;黄河上游区域农村经济研究(1644-1949)[D];河北大学;2006年

7 吴秀梅;民国景德镇制瓷业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8 杨茜;民国时期上海民俗书刊出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继业;传承与更新:1912-1937年吴县县政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10 金兵;民国时期职业指导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堂容;民国时期农会组织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2 石攀峰;民国时期扶植自耕农运动探究[D];四川大学;2007年

3 郭子杰;浅论民国时期的艺术品外交[D];南京大学;2013年

4 张博;民国时期绥西地区县参议会研究(1945—1949)[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5 王宁宁;民国时期赌徒群体透视[D];吉林大学;2007年

6 卢文刚;国际关系中的金融安全研究[D];暨南大学;2001年

7 谢鸣;民国后期的县级政权重构[D];复旦大学;2008年

8 李倩茹;民国时期的保安处分制度研究(1912-1949)[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7年

9 卢庆文;环境问题:国际关系中的新焦点[D];暨南大学;2000年

10 程慧;中华国民拒毒会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关键词:浅论民国时期的艺术品外交,,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35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3235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c11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